唐太宗李世民夺取皇位的过程确实存在争议,这也让民间流传着不少关于他篡改历史的说法。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怀疑他指使房玄龄等人重新编写了关于父亲李渊、兄长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的历史记载。 在现存的正史记载里,李渊被塑造成优柔寡断的形象,李建成则被描述为昏庸狠毒的太子,而李元吉也显得平庸无能。相比之下,李世民的形象则格外光辉,被赞誉为雄才大略的明君。不过,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并非历史真伪,而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为何在封赏功臣时,能力并不出众的侯君集竟能获得一等公爵位?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公元626年六月初二那个不平凡的夜晚。在秦王府内,李世民召集了房玄龄、长孙无忌、尉迟恭、杜如晦等心腹重臣。这些谋士将领一致建议李世民先发制人,除掉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其中,长孙无忌、房玄龄和杜如晦堪称李世民的智囊三杰,他们的地位堪比曹操帐下的郭嘉、许攸、荀彧,又似刘备麾下的诸葛亮、法正。
据《资治通鉴》记载,震惊朝野的玄武门之变的具体谋划,正是出自这三位谋士之手。而其他武将则负责在事变当天执行计划。这场政变成功后,李世民顺利登上帝位。登基后不久,他就开始大封功臣,其中仅有五人获封一等公爵:长孙无忌为齐国公、房玄龄为邢国公、尉迟敬德为吴国公、杜如晦为蔡国公,以及出人意料的侯君集为潞国公。 在这五位一等公中,侯君集的入选最令人费解。论智谋,他远不及长孙无忌等三位谋士;论武艺,他又比不上尉迟敬德、秦琼等猛将。那么,李世民为何要给予他如此高的封赏呢? 关于侯君集的功绩,史书记载相当简略。《旧唐书》仅提到:建成、元吉之诛也,君集之策居多;《新唐书》的记载更为简略:预诛隐太子尤力。这些只言片语暗示,侯君集可能在玄武门之变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但具体细节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