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详细记载了秦始皇临终前的重要决定:他原本留下遗诏,指定长子扶苏继承皇位。然而宦官赵高出于个人野心,联合丞相李斯暗中篡改诏书,最终让幼子胡亥登上了帝位。这个充满戏剧性的宫廷政变,成为秦朝历史的关键转折点。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在史学界享有至高地位。它不仅开创了二十四史的编纂体例,更以其生动的叙事和深刻的人物刻画,成为兼具史学价值和文学魅力的经典之作。鲁迅先生曾盛赞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足见其独特的文化价值。正因如此,后世读者往往将《史记》的记载视为最权威的历史真相。
这种权威性导致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人们普遍认为《史记》所记皆为信史,而其他史籍中与之相左的记载则被贴上野史标签,遭到质疑。但历史真相果真如此简单吗?《史记》的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推敲吗?以胡亥继位事件为例,学界就存在持续争议。
司马迁在《史记》中明确指出胡亥得位不正,是通过篡改诏书夺取皇位。但新发现的《赵正书》却提供了截然不同的说法:秦始皇临终前确实同意由胡亥继位。这部出土于北京大学收藏的西汉竹简,虽然抄写于西汉中期,但其内容可能源自更早的秦末汉初时期。竹简中详细记载了李斯等大臣奏请立胡亥为嗣,并获得秦始皇首肯的完整过程。
2013年湖南兔子山遗址出土的《秦二世元年文告》为这一争议提供了新的物证。在这份官方文告中,胡亥明确宣称自己是奉遗诏继位,这与《赵正书》的记载相互印证。虽然作为当事人的自述难免有自我美化的嫌疑,但这类当时官方文物的可信度仍然很高。
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历史记载,我们不得不思考:如果胡亥继位确属合法,那么司马迁为何要在《史记》中刻意扭曲这段历史?这很可能与汉代特殊的政治环境有关。作为汉朝史官,司马迁的记述难免受到官方意识形态的影响。汉朝以推翻暴秦为立国根基,将胡亥塑造为篡位者、赵高描绘成奸臣,更符合汉王朝的政治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继位过程是否合法,历史对胡亥暴政的评价却高度一致。他在位期间的残酷统治直接导致了秦朝的迅速灭亡,这一点在各类史料中都有明确记载。这场持续千年的历史争议,实际上反映了历史书写的复杂性——真相往往被权力、记忆和立场层层包裹。
新史料的不断发现为我们打开了更广阔的历史视野。《赵正书》等文献的出土提醒我们,历史从来不是单一维度的叙述。在追寻真相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让不同来源的史料相互对话,才能拼凑出更加完整的历史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