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新华网推出大型行进式融媒体报道“重访抗战地标”。在此次报道中,新华网组建两支融媒体采访小分队,在新华社地方分社和新华网地方分公司的配合下,历时80余天,踏访12个省区市50余处抗战地标,开展行进式采访和拍摄。截至8月19日,系列报道已发布11期微纪录片和10余篇图文、短视频、直播态产品等多形态报道,生动展示了中国人民在14年抗战中的伟大抗争与卓绝贡献。
系列报道通过纪实风格强调“行进”与“在场”,以出镜记者第一人称的视角构建叙事逻辑,通过走进历史发生地、体验历史场景、对话历史亲历者和研究者,从细节处还原历史,在故事中再现英雄,使受众进入其中并以身临其境的方式从视觉、听觉乃至心灵感受方面,获得对历史更加感同身受的认知,让新闻宣传更鲜活、更有料、更闪光。
一
走进历史“现场”
主题性行进式报道一般具有题材宏大、内容多元、涉及面广等特点,是对记者能力的一次大考。策划精准、储备充分,报道团队才能更好地在行进采访中锚定主题并灵活机动地抓“活鱼”。报道团队查阅了大量书籍史料、新闻报道、历史影像,通过采访搜集报道线索,最终将目光落到了仍在祖国大地上留存并闪光的抗战地标。地标是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民族的集体记忆,地标的时空交叠能够营造与历史的“对话感”。报道团队带着受众走进地标,以“目击者”的视角,将历史故事升维成在场体验,在沉浸式叙事中完成民族精神的传递。
从东北抗联密营的地窨子,到太行深处的战场;从滇缅路上蜿蜒的“生命线”,到重庆山城不屈的防空洞……只有我们走进历史“现场”,才能让受众更好沉浸其中。
在吉林省磐石市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报道团队发现其有别于大多数游击根据地,是建立在离村庄很近的位置,追问当地村民与专家得知,当年附近群众常常为抗联部队传递消息、送粮送药,从根据地选址上便可看出东北抗联与人民群众的生死与共、血肉相连。从东北小城通化的杨靖宇烈士陵园,到上海市中心的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再到西南边陲小镇畹町的南侨机工回国抗战纪念馆,前来参观、祭奠的人络绎不绝,暑期期间甚至有些拥挤。报道团队进行了大量采访,深切感受到先烈们的事迹与精神深深烙印在一代又一代百姓的心中。
开展这样一次大型报道,犹如打一场硬仗。我们时刻以先烈的战斗精神、奋斗精神激励自己,在创作中沉着应对、拼尽全力。在吉林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为了真实反映东北抗联的艰苦战斗环境,报道团队扛着拍摄设备爬上当地人称为“杠梁”的山脊梁上,深入蚊蝇围绕、蛇蚁出没的林区进行拍摄。正是这样沉浸式、体验式的采访,让出镜记者多次发自内心感叹“我这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虫子”“夏天路都这么难走,冰天雪地里的抗联战士们该有多难啊”,仿佛观众的“嘴替”,让这样一次回顾历史的报道原原本本,但拥有朴素的力量。
二
具象化历史记忆
从传播的有效性出发,让历史叙述从“抽象”走向“具象”、从“纸面”走向“人心”是本次报道的目标。具象化不是简单地还原历史,在构建了地标这个“记忆场域”后,还需要通过激活感官体验、建立情感连接,让受众对抽象的精神和主义从“知道”到“感受到”,对如雷贯耳的英雄从“认识”到“对话”。
系列报道通过刻画人物推动历史的讲述,注重挖掘英雄大义之外的人性光辉。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一曼公园,报道团队发现,中小学生们放学后就在赵一曼雕像旁玩耍,他们还会唱《露营之歌》这样的昔日抗联歌曲。一个在策划阶段打动过报道团队的细节被唤醒,就是杨靖宇将军的遗物中有一把口琴,他经常在战斗间隙吹口琴鼓舞战士们的士气。于是《重访抗战地标|白山黑水间·不屈的脊梁》一期的开场有了一个独具匠心的设计。出镜记者在杨靖宇将军战斗过的树林间用口琴吹奏《露营之歌》,悠扬而苍凉的琴声瞬间将观众带入歌词中描述的抗联将士们“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艰苦环境。片尾将纪念馆中展出的杨将军使用过的同款口琴特写画面作为类似电影“彩蛋”播放,与片头形成呼应。声音与画面相结合,是我们对英雄的深情致敬,更生动具象地展现了杨靖宇和抗联战士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成为全片极具标志性和感染力的情感引爆点,在移动化传播场景下迅速抓住网民的注意力。
□ 《重访抗战地标|黄土岭·神炮伏击震寇胆》视频封面海报
□ 《重访抗战地标|宝塔山下·胜利的指引》视频封面海报
系列报道运用大量第一视角镜头提供沉浸式、体验式的观感,让受众回归主体性。出镜记者爬上黄土岭战斗中八路军设伏的高地,用望远镜远眺日军中将阿部规秀被击毙的小院,神炮伏击震寇胆的酣畅淋漓激荡胸怀;触摸着东北抗联抗日根据地内露天的石头手术台,即便是在初夏时节也不难想象抗联当年艰苦卓绝的战斗,一股心酸涌上心头;步入东北烈士纪念馆复原的伪满洲国警察厅刑讯室,听着馆长描述赵一曼受过的一项项酷刑,同为女性的出镜记者心如刀绞,感觉自己像被钉在了原地。在每一集视频中,我们都为出镜记者设置了“体验任务”,如在白洋淀尝试像雁翎队队员一样划小舟穿梭芦苇荡,在抗联密营里趴卧单兵作战掩体观察山下“敌情”等。通过记者身体力行的第一视角、亲身感受,辅以专家解析、背景补充,将抽象的、远去的历史转化为直观可感知的画面,进而回答“中国抗战为什么是持久战”“中国抗战为什么能赢”等问题。
系列报道注重充分发挥行进式报道的优势,通过“行走”这一动态过程,将新闻现场、历史纵深、时代变迁与受众情感紧密联结,创造出一种参与式、生长式的叙事体验。在杨靖宇烈士陵园,一位前来瞻仰的老人用朴素的语言向我们表述他对烈士真挚的敬仰和怀念,被打动的记者便将身旁的杨靖宇将军曾孙马铖明介绍给他。这位老人瞬间眼泛泪花,激动地紧紧握住马铖明的双手,连声说:“谢谢啊!中国人都不能忘记杨靖宇将军。”出镜记者在纪念馆与专家对谈,在陵园同英雄后人追忆,在街头被民众打动……在此过程中,历史徐徐铺展,情感层层升温,英雄的形象鲜活了起来,抗战精神在当代社会的延续也鲜活了起来。
三
“1+N+1”全场景传播
系列报道以“移动优先”为传播宗旨,充分考虑各类人群阅读及观看习惯的需求,重视各平台传播规律,采用“1+N+1”的多形态传播方式,即1条视频正片+N个融媒体产品+1个集纳专题,N个融媒体产品包括微信公众号图文稿件、直播态产品、碎片化短视频以及创意海报等多种形态,分批次、多频次地做好长尾传播。
短视频用户规模庞大,因此在将十几分钟的微纪录片转化成碎片化短视频时,不能简单粗暴地从正片截取一部分,而是根据短视频平台的传播规律,在脚本撰写、剪辑手法、同期声选取、背景音乐配合上都下了一番细功夫,带着运营思维进行创作,让新闻视频更具可看性,也激发了网民留言互动的意愿。如短视频《众人拼死保护,终将杨靖宇将军身首合一》,是从正片未选用的素材中挖掘出的内容,时长仅23秒,却信息密集、情感充沛,在新华社抖音号播放量破500万,互动量超10万,网民刷屏留言“将军千古”,达到破圈之效。
□新华网报道团队在山西大同市灵丘县平型关大捷主战场乔沟采访拍摄
□ 新华网报道团队在云南保山怒江边望江台碉堡采访拍摄
系列报道的每一集视频都配发一篇微信体图文报道,将短视频中的大量信息提炼,通过短而有力的文字和带有密集情感驱动能力的表达,满足偏好通过文字获取信息的受众需求,同时也带动了视频的二次传播。微信稿件《这个手势的意思是:800米,没问题,能打到》,提取视频中记者与专家模仿八路军用大拇指测量射程的信息,在标题设置悬念,促进点击的同时也引发了网民的讨论,有网民晒出自己在军事博物馆的八路军大炮前比手势的照片,还有网民以视频为背景比出手势拍照并评论说:“当年估算炮击距离的大拇指,如今早已成为点赞的意思……我也伸出大拇指,为那并不遥远的过去点赞。”
因为有了脚步才有路,有了脚步才能留下印迹。“重访抗战地标”的系列报道仍在紧锣密鼓地播出,在这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我们为自己投身这样一项事业感到无比光荣!(本文作者为:孙佳悦 杨立原 黄奋越 作者单位:新华网)
本文刊登于《中国记者》2025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