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诗人文天祥的《正气歌》与安史之乱的忠烈传奇
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在元大都的监狱中写下《正气歌》,其中提到张巡和颜杲卿的故事,以此表达自己宁死不屈的气节。这两位唐朝名臣在安史之乱中展现了非凡的忠诚与勇气——张巡每次作战都怒目圆睁,甚至咬碎牙齿;颜杲卿被俘后舌头被钩断,仍痛骂叛贼安禄山,最终双双壮烈牺牲。
一、安史之乱中的忠义之士
天宝十四年(755年),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以讨伐奸臣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造反。由于河北地区长期受安禄山控制,许多州县听闻叛军来袭,纷纷投降。然而,仍有像张巡、颜杲卿这样的忠臣挺身而出,誓死抵抗。
早在叛乱爆发前,安禄山就曾拉拢颜杲卿,任命他为常山太守,并赐予官袍以示恩宠。但颜杲卿丝毫不为所动,坚定地说:“我世代为唐臣,誓死效忠朝廷!”他暗中联络志同道合之士,准备反抗安禄山。
叛军势如破竹,仅一个月就攻陷洛阳,直逼潼关。就在颜杲卿忧心如焚之际,他的堂弟颜真卿派人联络他,提议共同起兵。颜杲卿立即响应,决定在叛军后方组织义军,切断安禄山的退路,减轻朝廷正面战场的压力。
他率军斩杀叛将李钦凑、高邈,并发布檄文号召河北各郡县反抗叛军。一时间,各地纷纷响应,十五个郡县重新归顺朝廷。然而,由于兵力悬殊,颜杲卿最终在坚守常山六天后被俘,宁死不屈,英勇就义。
二、张巡:以千人之力力挽狂澜
安禄山攻占洛阳后,派精锐部队横扫河北,各地守军大多望风而逃,但仍有忠勇之士誓死抵抗,张巡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他仅凭千余兵力,与叛军周旋两年多,为唐朝的反攻争取了宝贵时间。
起初,谯郡太守杨万石投降叛军,并逼迫真源县令张巡归顺。张巡断然拒绝,反而招募义军奋起反抗。他与单父尉贾贲等人会合,趁雍丘县令令狐潮外出时夺回城池。令狐潮多次率军围攻雍丘,并试图劝降张巡,但张巡始终不为所动。
在贾贲战死后,张巡独自扛起守城重任,自称吴王先锋使,继续抵抗叛军。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敌军,他身先士卒,披甲而食,带伤作战,坚守雍丘六十多天,历经三百余场战斗,甚至差点活捉令狐潮。
后来,叛军改变策略,试图围困雍丘。张审时度势,果断率军转移至宁陵,与睢阳太守许远、城父令姚訚会合,共同抗敌。许远见识到张巡的英勇,主动让出指挥权,自己则负责后勤补给。
三、睢阳血战与《祭侄文稿》的悲愤
张巡率领千余士兵转战雍丘、宁陵,最终死守睢阳,像一颗钉子般牢牢钉在江淮防线。他的坚守不仅牵制了大量叛军,还确保了江淮地区的物资能顺利运往朝廷,为唐军反攻创造了关键条件。可以说,正是张巡和许远的殊死抵抗,才让唐朝最终赢得胜利。
在睢阳被围的十个月里,城内粮尽援绝。张巡和许远甚至杀妾杀奴,以血肉充作军粮。他激励士兵:“我绝不撤退,誓与睢阳共存亡!”将士们深受感动,个个奋勇杀敌。张巡作战时怒目圆睁,牙齿咬碎,被俘时叛军撬开他的嘴,发现仅剩两三颗牙齿。
世人皆知王羲之的《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虽笔墨潦草,却饱含血泪,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这篇祭文是颜真卿在找到堂侄颜季明的头骨后所作。颜家满门忠烈——颜杲卿被肢解割舌仍骂贼不止,其子颜季明身首异处,幼子颜诞、侄子颜诩均遭断肢酷刑。
想到侄儿年少有为,却惨遭杀害,颜真卿悲愤交加,挥毫写下《祭侄文稿》。字里行间,不仅是对亲人的哀悼,更是对叛军的痛恨,以及对家国破碎的悲叹。正如文中所言:“至性所郁结,岂止笔精墨妙,可以振铄千古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