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士燮传》记载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对话:鲁肃问刘备豫州今欲何至,刘备明确表示要投奔苍梧太守吴巨。这个选择看似出人意料——当时的苍梧郡(今广西梧州、广东肇庆一带)在东汉时期还是未充分开发的岭南地区,为何刘备不选择更富庶的四川呢?要知道,当时的益州(四川)由同为汉室宗亲的刘璋统治,按理说是个更好的选择。
这里就引出一个关键问题:既然刘备在《隆中对》中已经制定了先占荆州,再取益州的战略,为何在当阳兵败后(今湖北宜昌,距四川不远),他不直接西进益州投靠刘璋?要知道,以刘备的为人处世之道,完全可以先假意投靠,再伺机取而代之。就像当初对待刘表那样,先获得立足之地,待时机成熟时再图发展。那么,他为何放弃这条看似更有利的路线呢?
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刘备的选择其实经过深思熟虑。首先,刘璋父子的统治基础本就薄弱——他们也是外来统治者,需要依靠其他外来势力维持统治。如果刘备带着他的河北旧部(关羽、张飞等)和徐州派系(糜竺兄弟等)进入益州,势必会打破当地的政治平衡。更棘手的是,益州长期存在的南蛮问题也让局势更加复杂。这些因素都让刘备望而却步。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的战略形势。在当阳兵败后,刘备立即着手与驻守夏口的刘琦联合。恰在此时,鲁肃奉孙权之命前来商议联合抗曹。值得注意的是,鲁肃提出的联刘抗曹构想,实际上比刘备自己的联吴抗曹计划更早。这个突如其来的提议,可能让刘备误以为东吴有意招揽他,从而影响了他的决策方向。此外,荆州的地理位置也至关重要。虽然《三国演义》说荆襄九郡,但实际只有八郡。赤壁之战后刘备已控制其中四郡,若此时西进益州,剩余荆州领土很可能尽归曹操所有,这显然不符合刘备的长远利益。
由此可见,刘备选择投奔吴巨而非刘璋,是综合考虑政治风险、战略布局和现实处境后的明智之举。这个决定既避免了卷入益州复杂的派系斗争,又为日后联合东吴、保有荆州根据地创造了有利局面,充分展现了刘备作为政治家的深谋远虑。
上一篇:你知道什么是领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