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0年,一代枭雄曹操病逝。这位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在生前已被汉献帝封为魏公,其封地就在东汉魏郡的治所邺城。后来汉献帝又晋封他为魏王,但曹操至死都保持着汉臣的身份。然而他的儿子曹丕继位魏王后,立即开始逼迫汉献帝退位。在曹丕的威逼下,汉献帝不得不将皇位禅让给他,由此曹丕建立了魏国,正式拉开了三国时代的序幕。但魏国的国运并不长久,仅仅46年后,在公元266年,权臣司马炎就效仿当年曹丕的做法,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魏国就此灭亡。
曹丕在逼迫汉献帝退位时面临一个棘手问题:虽然汉室衰微已久,但天下仍有许多人效忠汉朝。为了争取世家大族的支持,曹丕采纳了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推行了九品中正制。这套选官制度由各州郡推选德高望重的大中正,再由大中正选拔小中正,共同负责品评人才。他们将人才分为九个等级,依此授予相应官职。表面上看这与曹操时期的选官制度类似,但实际上存在本质区别。曹丕的九品中正制特别看重门第出身,导致世家子弟无论才能高低都能获得要职,而寒门学子即使才华横溢也难以入仕。这明显是为了讨好世家大族,换取他们对自己称帝的支持。但曹丕没想到,正是这个制度最终葬送了魏国。
九品中正制最大的弊端在于过分强调门第。在这种制度下,出身名门望族的人可以轻松获得高官厚禄,而寒门子弟则永无出头之日。长此以往,底层人才对朝廷失去信心,不再支持这个政权。而那些凭借家世显贵的官员,由于仕途无忧,也渐渐丧失了为国效力的动力,整日沉溺于享乐。这种世袭特权严重削弱了魏国的统治基础。
更致命的是,九品中正制造就了世代为官的豪门世家。以司马懿家族为例,在曹丕时期就已权倾朝野,到魏明帝时更是只手遮天。按照正常的选官制度,司马家族的后代本应通过真才实学参与竞争,但九品中正制让他们世代把持要职。许多官员见司马家势力庞大,纷纷投靠依附。经过长期经营,司马家族在魏国的势力已难以撼动。魏明帝去世后,司马家族完全掌控了朝政大权。最终,司马炎轻而易举地取代了魏国,建立了晋朝。可以说,曹丕为称帝而推行的九品中正制,实际上是为司马家族篡位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