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军营中,为了激励将士奋勇作战并确保军令的执行,常常会采用一种特殊的奖惩制度——军令状。这是一种极具威慑力的承诺方式,武将们在接受重要任务前,会立下书面保证,若不能完成任务,甘愿接受最严厉的军法处置,甚至以项上人头作保。这种制度不仅彰显了将领们必胜的决心,更体现了古代军事纪律的严苛性。 在波澜壮阔的三国历史中,最著名的两起军令状事件都与诸葛亮有关。一次是关羽在华容道拦截曹操,另一次则是马谡失守街亭。耐人寻味的是,虽然两人都未能完成军令状的要求,但结局却截然不同:马谡被军法处置,而关羽却安然无恙。这其中的缘由,值得深入探讨。
首先,从地位上来看,关羽与马谡在蜀汉政权中的分量天差地别。无论是《三国演义》的文学描写还是正史记载,关羽都是刘备集团中当之无愧的二号人物。他不仅是汉献帝钦封的偏将军、汉寿亭侯,更是经过朝廷正式任命的官员。相比之下,当时的诸葛亮虽然贵为军师,但只是刘备任命的幕僚。从政治地位来说,关羽明显高于诸葛亮,诸葛亮根本没有足够的权力来处置关羽这样的元老重臣。 而马谡的情况则完全不同。刘备生前就曾明确告诫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诸葛亮却执意重用马谡,将其提拔为参军。可以说,马谡的一切权势都来自诸葛亮的提拔,诸葛亮既然能给予他权力,自然也有权收回。 其次,两人的背景也大相径庭。关羽是追随刘备起兵的元勋,在蜀汉政权中根基深厚。他不仅在刘备心中地位崇高,更在军中拥有广泛的支持者。即便诸葛亮真要治关羽的罪,朝中必然会有众多重臣出面求情。反观马谡,虽然其兄马良在蜀汉颇有声望,但他最大的靠山就是诸葛亮本人。当马谡失守街亭时,魏延等将领都没有为他求情,诸葛亮处置起来自然毫无顾忌。 最后,两起事件的性质也截然不同。关羽在华容道放走曹操,其实早就在诸葛亮的预料之中。诸葛亮深知关羽重情重义的性格,特意安排他守最后一道防线,就是预料到关羽会放走曹操。从战略角度看,当时曹操确实不能死——赤壁之战后,东吴是最大受益者,刘备则需要趁机夺取荆州。若曹操身亡,北方必然陷入内乱,东吴就会趁机夺取荆州,这对刘备集团将是致命打击。 此外,当时诸葛亮初入刘备集团不久,需要通过这件事来压制关羽、张飞等老将的傲气,树立自己的威信,同时还能让关羽欠下人情。而马谡失街亭则完全不同。街亭之失直接导致第一次北伐功败垂成,对蜀汉造成重大打击。诸葛亮虽然偏爱马谡,但为了严肃军纪、平息众怒,不得不挥泪斩马谡。这个决定既是对军法的维护,也是对其他将领的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