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79年春天,在广东新会崖门海域爆发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崖山海战(又称崖门战役),这是南宋王朝与蒙元军队的最后决战。当时,大将张世杰率领着南宋最后的抵抗力量,与元军统帅张弘范展开殊死搏斗。这场惨烈的海战持续多日,最终在3月19日以宋军惨败告终。据史料记载,约20万宁死不屈的南宋军民在此役中殉国,场面极其悲壮。最令人痛心的是,丞相陆秀夫在战败之际,毅然背负年仅7岁的宋末帝赵昺跳海殉国。张世杰虽率残部突围,意图远走海外以图东山再起,却在平章山海域遭遇飓风,不幸溺水身亡。至此,南宋最后一支有组织的抵抗力量彻底覆灭,蒙元完成了对中国的统一。
在这场惨烈的海战中,仍有部分南宋将士幸存下来。其中一位名叫陈公的士兵,因其特殊身份而青史留名。这位陈公本是张世杰帐下的一名普通亲兵,却有一个名垂青史的外孙——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由于朱元璋在兄弟中排行最末,且年长的亲人大多早逝,他连外祖父的具体姓名都无从知晓。在《明史》为其立传时,按照当时的礼制尊称其为陈公。这位陈公虽只是南宋军队中的一名普通士兵,但从这个角度来看,朱元璋可算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兵三代。
据《明史》记载,陈公原籍维扬(今江苏扬州)。他在家乡应征入伍,成为张世杰的亲兵,曾负责护卫宋末帝赵昺。在崖山海战中,陈公不幸落水,却奇迹般地生还。朱元璋登基后,追封外祖父为扬王,并亲自撰写《扬王行实》一文记述其生平。《明史》中关于陈公的传记,主要就是依据朱元璋的这篇回忆文章。
朱元璋在《扬王行实》中详细记述了外祖父的海上历险经历,其中不乏一些神奇的情节:陈公与几位幸存者艰难上岸后,用石块搭建简易灶台,用一口破锅煮食所剩无几的粮食充饥。数日后粮食耗尽,同伴们商议去山中寻找死马果腹。疲惫不堪的陈公在睡梦中,竟连续两次梦见白衣人告诫他不要食用马肉,并预言当夜会有船只前来救援。果然,半夜时分,陈公在半梦半醒间听到划桨声,又梦见紫衣人用手杖敲醒他。惊醒后,自己竟已身处一艘船上,而船上的统领正是当年在张世杰麾下时的上司。
这位已降元的统领暗中搭救了不少宋军幸存者,但因元将反对,被迫将其他人抛入海中。念及旧情,统领将陈公藏于船板之下,每日从缝隙投下干粮,并以脚摇船板为暗号,让陈公接饮淡水。数日后事情败露,就在生死攸关之际,海上突现飓风使船只无法前行。统领急中生智,谎称陈公精通法术可平息风暴。陈公上甲板后装模作样地施法,飓风竟真的平息。元将大喜过望,不仅赦免了陈公,还厚加赏赐。船至通州(今江苏南通)时,陈公趁机上岸返乡。
这段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很可能是朱元璋幼时从母亲那里听来的家族传说。但无论如何,陈公作为南宋抗元义士,确实在崖山海战后历尽艰险才得以生还。据朱元璋回忆,陈公本属军籍,但返乡后拒绝为元朝效力,隐居盱眙津里镇,以巫术为生。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传》中写道:他(陈公)原本通晓巫术,遂以画符念咒、看风水、定阴阳为业。就这样,这位曾经的战士转型成为民间巫师。
陈公享年99岁,膝下仅有两女:长女嫁季姓人家,次女即朱元璋之母,嫁与农民朱五四。朱元璋登基后,派人寻得外祖父墓地,不仅追封扬王,更在墓旁修建祠庙,设置祠祭署,安排奉祀官和210户守墓人,并免除他们世代徭役。朱元璋还命大学士宋濂为陈公撰写墓志铭。《明史》中关于陈公的记载,完全源自朱元璋的回忆,足见其母经常向幼子讲述这段家族历史。吴晗指出:(朱元璋的)母亲曾反复讲述外祖父的故事。可以说,朱元璋对元朝的仇恨,正是从这些家族往事中萌生的。
朱元璋称帝后,对南宋降臣蒲寿庚及其家族表现出异常强烈的憎恨,这与外祖父的经历密切相关。崖山海战前,张世杰曾率军至泉州求援。当时掌控泉州的蒲寿庚家族世代受宋室恩宠,却闭门不纳。更令人发指的是,蒲寿庚竟尽害宗室千余人,及士大夫与淮兵之在泉者,备极惨毒。这一背叛行为使张世杰失去重要根据地,被迫转战海上,最终导致崖山之败。作为亲历者,陈公对蒲寿庚的痛恨可想而知,这种仇恨通过朱元璋母亲传递给了未来的开国皇帝。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严惩蒲寿庚后人,称其为余孽,将其充军禁锢,并规定世世无得登仕籍。许多蒲姓后人为求仕途,不得不改姓吴、黄或卜,而那些坚持原姓者,则只能世代以捕鱼为业。历史总是充满戏剧性——当元军在崖山歼灭南宋最后抵抗力量时,怎会想到其中一名普通士兵的外孙,会在近百年后崛起,最终推翻元朝统治?这正应了那句古话:天道循环,报应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