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子材,这位被尊称为冯宫保的晚清抗法名将,字南干,号萃亭,是我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民族英雄。每当提起这位传奇人物,人们总会联想到那场震惊中外的镇南关大捷——这场战役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少有的对外战争重大胜利,更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军事奇迹。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当时率领清军奋勇杀敌的冯子材将军,已是年近古稀之龄。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将军,在垂暮之年仍义无反顾地奔赴战场?让我们一同探寻这位民族英雄波澜壮阔的一生。
1818年7月29日,冯子材降生在广东廉州府钦沙尾村(今属广西钦州)一个普通商贩家庭。其父冯文贵虽非大富大贵,却也足以维持一家温饱。若按常理发展,冯子材本可享受安稳的童年,接受良好教育。然而命运多舛,四岁那年,母亲黄氏不幸离世;更令人痛心的是,六年后父亲也撒手人寰,留下年幼的冯子材与年迈的祖母、兄长相依为命。由于家境每况愈下,这位未来的将军仅读了两个月私塾便被迫辍学,早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少年冯子材的遭遇可谓坎坷至极。
在失去至亲的打击下,他不得不四处打零工维持生计,做过木匠、当过脚夫,甚至冒险为人贩运私盐。这些艰苦经历不仅磨练出他强健的体魄,更培养出坚韧不拔的意志。二十多岁时,冯子材已练就一身过硬武艺,开始为商队担任保镖,这段经历为他日后军旅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
1848年,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惨败,被迫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朝廷为弥补战争损失,加重赋税剥削,导致两广地区民怨沸腾。1851年,冯子材本已加入广东天地会反清组织,但因领袖刘八起义失败,他被迫归顺清廷,从此成为清廷镇压农民起义的得力干将,官至千总。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冯子材追随广西提督向荣转战各地,因战功卓著晋升总兵。1853年4月,他协助向荣在南京城外建立江南大本营,长期围困太平军。虽然最终在1856年6月被太平军攻破大营,但冯子材的军事才能已得到清廷认可。至1864年天京陷落前,他始终奋战在镇压太平军的最前线,因功获封骑都尉世职,并获赐象征无上荣耀的黄马褂。
1865年后,面对各地此起彼伏的反清起义,清廷再次启用冯子材。他先后平定广东罗定、信宜等地起义,又转战贵州镇压苗民反抗,因功升任广西提督。在任期间,他不仅致力于镇压起义,更敢于弹劾贪官污吏,展现出难得的正直品格。1869至1879年间,冯子材三度率军入越作战:先剿灭流亡越南的反清武装,再平定边境战事确保藩属国朝贡,最后讨伐叛将李扬才,为清王朝稳定边疆立下汗马功劳。
1881年,已65岁高龄的冯子材因不满官场腐败,以病为由辞官归乡。然而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后,面对法军节节进逼的危局,这位老将军毅然重披战袍。在镇南关战役中,他亲临前线勘察地形,巧妙布置防御工事,发明地营战术以弥补装备劣势。尽管清军武器落后、补给困难,但冯子材身先士卒,最终率领将士们浴血奋战,取得了震惊中外的镇南关大捷,创造了近代中国抗击外敌的辉煌胜利。
这位从贫苦孤儿成长为民族英雄的老将军,用其传奇一生诠释了何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即便年近七旬,他仍以满腔热血捍卫国家尊严,其爱国精神永远值得后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