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朱元璋为何不传位给嫡孙朱允熥?细看史料,谁都可以,唯独他不行
创始人
2025-10-06 01:32:39
0

皇太子朱标去世之后,朱元璋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这可能是朱元璋一生中最大的失误。

朱允炆根本守不住江山,只当了四年皇帝就被朱棣造反成功,下落不明。

更重要的是他和朱棣打了四年仗,可想而知大明江山受到了什么样的摧残。

那么问题来了,朱元璋为什么要传位给朱允炆呢?

就算朱元璋对朱标怀有特殊的感情,想把皇位传给朱标这一脉,朱允炆也仅仅是继室的儿子。

朱标还留有一个原配嫡子朱允熥。

要是朱允熥当了皇帝,朱棣可就未必有机会造反了。

朱元璋为什么不立朱允熥当皇太孙呢?

01、朱允熥的身世

朱允熥的母亲常氏,是懿文太子朱标的原配太子妃。

常氏的出身十分显赫,父亲是明朝开国名将,开平王常遇春。

根据常氏的墓志铭记载,常氏出生于常遇春投奔朱元璋那一年。

而朱元璋的妻子马氏,也正好生下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朱标。

常氏和朱标就这么结了娃娃亲。

常氏15岁那年,还没来得及嫁入东宫,父亲常遇春就在北伐大胜班师之际,突然死于军中。

朱元璋没有因为常氏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女就悔婚。

常氏17岁那年,正式嫁入东宫,成为明朝的第一个太子妃。

也是在常氏成为太子妃的这一年,常氏的舅舅蓝玉开始崭露头角,并最终成为朱元璋手下最受重用的大将之一。

常氏和朱标成亲之后,相当恩爱。

根据明史记载,朱标的后宫里只有常氏和侧妃吕氏两个女人。

常氏7年间和朱标生下2子2女,其中长子就是朱元璋的嫡长孙朱雄英。

洪武四年,常氏在生下她和朱标的第4个孩子,同时也是第2个儿子朱允熥仅仅12天之后就去世了。

史书没有记载她的死因,但是从她的去世时间来看,她应该是死于生产当中的身体损伤。

常氏去世4年后,她的长子朱雄英也夭折,年仅9岁。

也就是说,朱标和原配太子妃只剩下朱允熥这么一个嫡子了。

朱允熥的外公是开平王常遇春,虽然人已去世,但影响力犹在。

朱允熥的舅老爷是大将蓝玉,风头正盛。

朱允熥可能是明朝历史上外戚势力最强大的皇孙了。

02、朱标去世之后,朱元璋为什么立皇太孙而不是皇太子?

朱允熥作为太子朱标仅剩的原配嫡子,按理说很有希望在朱标继位之后成为皇太子。

可是朱标还没当上皇帝,就因病去世了。

老年丧子的朱元璋面临立储难题。

朱元璋十分推崇嫡长子继承制。

嫡长子继承制源于周礼。

汉朝的儒学大师曾经说过:周之道,适子死则立适孙

意思是,根据周礼的规定,嫡长子去世之后,该立嫡长孙为继承人。

可是历朝历代的皇帝,在皇太子去世之后,一般违背周礼,立另一个儿子为新太子,而不是立孙子为皇太孙。

这是因为,孙子的年纪一般比较小,难以和年富力强的叔叔抗衡,也难以服众。

此时朱元璋痛失太子朱标,他是要根据周礼的嫡长子继承制立皇太孙,还是像历朝历代的皇帝一样,现实一点,另立太子呢?

朱元璋看向自己的儿子们,不由得叹了口气。

朱标去世后,如果朱元璋想要立自己的另一个儿子为皇太子,那只能是次子秦王朱樉。

可是朱樉这个人实在是过于荒唐。

朱樉小时候在朱元璋身边长大,看起来还人模人样的,人也聪明勤勉。

可是自从他去西安就藩之后,整个就放飞自我了。

朱元璋老早就叮嘱他,要节俭为上,可是他一到封地就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不把朱元璋的话当回事。

朱元璋派他攻打土番,他却一路上把孕妇抓入府中,还掳走几百个童男童女。

他封地的人被他折腾得活不下去了,聚集在王府前求他手下留情,他却对这些人大打出手,还打死了人。

朱樉的这些行为怎么能瞒得住朱元璋?

朱元璋虽然不忍心真正严厉地惩罚他,可也不敢把江山交给他。

如果不立次子朱樉,那能考虑三子晋王朱棡吗?

朱棡倒是没有二哥朱樉残暴,可也不是省油的灯。

他才刚离开朱元璋,在去太远就藩的路上,就残暴地鞭打厨师。

到了封地之后,更是将不少人残暴地车裂了。

这样的人,朱元璋也是不敢立他为太子的。

朱元璋的四子朱棣倒是为人尚可,治理封地也井井有条。

可是朱棣的二哥三哥尚在,哪有跳过两个哥哥立老四当太子的道理?

如果秦王朱樉和晋王朱棡是普通皇子也就罢了,朱元璋哪怕立朱棣为太子,他们也是敢怒不敢言。

可是朱樉和朱棡偏偏手握兵权。

就算他们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不敢造次,等朱元璋一死,他们难道能坐视朱棣登基吗?

所以朱元璋不敢再考虑立儿子为新太子,而是转而考虑立孙子为皇太孙。

立皇太孙是符合嫡长子继承制的,起码他这几个儿子在礼法上无话可说。

03、朱元璋为什么选择朱允炆而不是朱允熥?

按理说朱元璋既然打定主意立朱标的儿子为皇太孙,那么选择朱标的嫡长子即可。

可是朱标的家庭情况有些复杂。

前文说过,朱标的原配太子妃常氏早早就去世了。

常氏去世之后,朱标没有另娶太子妃,而是直接把侧妃吕氏扶正了。

朱标扶正吕氏的时候,常氏所生的嫡长子朱雄英还在世,问题不大。

然而几年后朱雄英夭折了,问题就浮现出来了。

那就是吕氏是有儿子的。吕氏的儿子朱允炆,比常氏唯一活着的儿子朱允熥年纪大。

年纪较大但母亲是继室的朱允炆,和年纪较小但母亲是原配的朱允熥,谁的继承权靠前呢?

朱元璋最终选择了立朱允炆为皇太孙而不是朱允熥,这是为什么呢?

  • 其一,长幼有序。

可能很多人要说,朱允炆出生的时候他母亲吕氏还是侧室,那即便吕氏扶正了,那也是庶子啊。

这是有纣王的案例为证的。

吕氏春秋里说,纣王和他大哥微子启同母,但是微子启出生的时候他们的母亲是妾,纣王出生的时候他们的母亲已经扶正为妻了。

所以微子启是庶子,纣王是嫡子。

同母朱允炆只是个庶子,怎么能和朱允熥争皇太孙之位呢?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吕氏春秋里提出纣王的这个案例,是当做反面案例来说的。

案例后边还有一句话是“用法若此,不若无法”。

意思是若以这种荒唐的方式分嫡庶,那还不如不要分嫡庶了。

更别提纣王是商朝的王,而嫡长子继承制是周朝的礼仪。商朝的例子怎么能套用到周礼呢?

实际上除了纣王这个孤例之外,历史上有很多案例可以证明,只要母亲扶正了,那么母亲扶正之前生的儿子也是嫡子。

大名鼎鼎的汉武帝,本只是汉景帝的庶出第10子。他之所以能当上太子,是因为他的母亲王娡被汉景帝扶正为皇后了。

如果汉武帝是王娡当皇后之前生的,不能算嫡子的话,那庶出第10子凭什么越过几个哥哥继位呢?

武则天的4个儿子更是绝佳案例。

武则天的头两个儿子李弘和李贤是当昭仪的时候生的,后两个儿子李显和李旦是当皇后之后生的。

可是李治老早就以嫡长子的名分立李弘当太子了,李弘去世之后又接着立武则天当昭仪时生的李贤当太子。

因为武则天既然已经当上皇后了,那她的儿子自然都是嫡子,继承顺位当然按年龄大小算。

所以,哪怕朱允炆是吕氏当侧妃的时候生的,但是吕氏既然已经扶正为太子妃,那朱允炆自然就是朱标的嫡子。

那么问题来了,朱允炆是嫡子,但却是继室所生的嫡子。

而朱允熥是实打实原配所生的嫡子。

要知道在礼法上,原配的地位一直是大于继室的。

例如在明朝,如果皇帝有原配和继后,且原配是自然身亡而不是被废的话,那么只有原配可以从帝谥,而继室不可以。

那么当继室嫡子年纪比原配嫡子年纪大的时候,谁的继承顺位谁更靠前呢?

这个问题,我们很难从史书上找到答案。

因为历朝历代的皇帝为了避免这种尴尬的情况,在有儿子的原配去世之后,为了避免原配嫡子的地位受到影响,会尽可能避免立有年纪大的儿子的妃子为新皇后。

朱标扶正吕氏的时候,常氏的长子朱雄英还在世。

朱雄英的年纪比朱允炆大,是板上钉钉的朱标的继承人,根本不需要考虑什么原配嫡子和继室嫡子的继承顺位问题。

可是谁也想不到朱雄英会意外夭折。

吕氏的儿子朱允炆,成了朱标嫡子当中年纪最大的。

从明朝大臣们的反应来看,他们似乎更认长幼有序,而不是谁是原配嫡子,谁是继室嫡子。

朱标去世之后,大儒刘三吾就对朱元璋说:皇孙世嫡承统,礼也。

以此劝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

可见在明朝人的观念里,虽然在从帝谥这个问题上,继后不如元后。

但是在继承顺位这个问题上,原配嫡子和继室嫡子,不看母亲的身份,而是看长幼有序。

  • 其二,朱允熥的身份太尴尬。

前文说过,朱允熥的母亲常氏出身显赫,父亲是明朝开国功臣开平王常遇春,舅舅是名将蓝玉。

这若是在洪武初年,会是朱允熥莫大的优势。

可是朱标去世的时候已经是洪武二十五年了,朱允熥的这个出身,就成了劣势。

因为朱元璋已经已经开始把勋贵们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了。

我们细看史书会发现,朱元璋的儿子们娶的基本上都是勋贵的女儿。

例如长子朱标的原配是常遇春之女,四子朱棣娶的是中山王徐达的女儿。

可见洪武初年,朱元璋是把和勋贵联姻当做稳定朝堂的重要手段的。

可是朱标的原配太子妃常氏去世之后,朱元璋没有让朱标再娶个勋贵之女,而是把侧妃吕氏扶正了。

吕氏的父亲吕本,仅仅是个太常卿,没有什么实质上的权力,还连个儿子都没有。

也就是吕氏完全没有外戚势力可以依靠,可是朱元璋居然让她当太子妃,也就是将来的皇后。

可以说,朱元璋从这时候开始,就已经在提防勋贵们了。

如果说扶正吕氏有可能只是朱标喜欢,不能说明问题的话,那么朱允炆的太孙妃就更明显了。

朱允炆成亲的时候已经是皇太孙了,他的妻子就是未来的皇后。

可是朱元璋为他选的太孙妃马氏,虽然也姓马,却和马皇后没有半点亲戚关系,而仅仅是光禄少卿的女儿。

从朱标的继任太子妃人选和朱允炆的太孙妃人选可以看出,朱元璋不希望将来的皇帝和勋贵们牵扯太深。

所以朱允熥的母家勋贵背景,自然就成了劣势了。

朱元璋连太子妃和太孙妃的人选都不愿从勋贵之家里选,怎么可能容忍朱允熥这个身上留着两家勋贵血脉的皇孙当皇太孙?

更别提,朱允熥的外公常遇春去世多年,或许影响力有限。

朱允熥的舅老爷蓝玉可还活着,而且嚣张跋扈到连朱元璋都头疼呢。

朱标去世的时候,洪武四大案已经发生了三个了。

也就是说,朱元璋这时候极有可能已经计划着要除掉蓝玉了。

如果这时候立朱允熥为皇太孙,蓝玉可能更嚣张了不说,朱元璋还能下手除掉蓝玉吗?这不是直接打皇太孙的脸吗?

实际上在朱标活着的时候,朱元璋就已经在为朱允炆铺路了。

明实录记载,洪武二十四年冬天,大约是在朱标刚开始生病的时候,朱元璋开始提高吕氏作为太子妃的待遇,让文武百官的夫人于元旦、冬至、皇太子妃生日入宫朝贺太子妃:

礼部奏正旦冬至及皇太子妃诞日,公侯伯夫人、文官四品以上、武官五品以上命妇及未受封正妻各具服赴柔仪殿行贺礼,仍定仪注以进。上命武官六品正妻亦预其列,馀并从之。

要知道这一般是皇后才有的待遇。

正德年间大臣姜清所著的《姜氏秘史》里,也收录了朱元璋的一道诏令:

洪武二十五年正月二十一日,早朝后午时分,朕于奉天门命翰林修撰练子宁、许观、编修吴信三员,执笔听命,朕口占以成,以示后人,以辨真伪,孙允炆亲目之后发行。

意思是朱元璋发布的一道敕书,要让朱允炆过目之后才能发出去。

这两件事分别发生在洪武二十四年冬天和洪武二十五年正月。

而朱标是洪武二十四年十一月从西安回来开始生病,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去世。

也就是说,在朱标生病期间,或许朱元璋已经有不好预感的时候,朱元璋提高了朱允炆母亲吕氏和朱允炆本人的地位。

此时的朱元璋,就已经排除掉朱允熥,要确立朱允炆的继承人地位了。

这更加说明,有些人觉得如果朱标活着,朱元璋可能不杀蓝玉,朱允熥可能可以继位,这一点是不成立的。

朱允熥的身世注定了他和储位无缘。

要是真正的嫡长孙朱雄英在世的话,没准朱元璋宁可捏着鼻子立他那残暴的次子朱樉,都不想立朱雄英,更别提朱允熥没有嫡长孙的身份了。

你觉得是不是呢?

相关内容

原创 ...
在全球航运业加速绿色转型的背景下,清洁能源船型在新造船市场中的比重...
2025-10-06 01:07:15
特稿丨让开放的阳光温暖世界...
新华社北京10月5日电 新华社记者宿亮 距离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
2025-10-06 01:05:29
西汉的公主都嫁给了谁?17...
在我们深入探究西汉公主们的婚姻故事之前,有必要先厘清一个关于公主配...
2025-10-06 01:04:17
原创 ...
《三国演义》中的马超锦马超美誉传遍西凉,羌人更是尊称其为神威天将军...
2025-10-06 01:04:16
原创 ...
《三国名将张辽、张飞与张郃的全面比较》 一、论个人武艺与统兵才能 ...
2025-10-06 01:03:42
诸葛亮摆空城计有一个最大破...
《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中,诸葛亮首次北伐祁山时遭遇重大挫折。在街亭...
2025-10-06 01:03:29
赵国最厉害的赵武灵王,为何...
在战国时代风云变幻的末期,各国争霸的舞台上,除了秦国接连涌现出秦惠...
2025-10-06 01:03:24
唐朝最后的猛将,五车分尸时...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每一次王朝的更迭都伴随着腥风血雨。那些看似腐朽...
2025-10-06 01:03:22
曹丕让贾诩当太尉,孙权为何...
以下是按照要求改写的文本,总字数约1200字: --- 《魏略》中...
2025-10-06 01:03:18

热门资讯

原创 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蓄意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悍然发动了对中国东北三省的侵略战争。...
原创 晚... 在那个风云激荡的晚清至北洋军阀混战的年代,历史的舞台上涌现出许多左右时局的关键人物。他们或流芳百世,...
原创 袁... 在中国近代风云变幻的历史长卷中,政治权力的角逐始终是历史转折的关键注脚。1916年6月6日,北洋军阀...
原创 整... 在《三国历史的长卷中,关羽关云长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赤色星辰,其超凡的武艺、至诚的忠义与孤高的气节,共...
原创 比... 说起晚清那段乱世,总有人提起李鸿章的外交手腕,他签了不少不平等条约,换来一时喘息,可王朝的根基还是摇...
原创 为... 司马懿能够在这场权力角逐中取得最终胜利,其成功之道值得深入探讨。伟人毛泽东同志曾精辟地指出,司马懿在...
杨采钰首晒与老公同框甜蜜官宣 ... 近日,杨采钰于个人社交平台罕有地晒出一组与老公及好友在海边度假的合照。不仅如此,她还首次主动@了老公...
武则天当上皇帝后,杀了不少大臣...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四月初一,正值长安城春意盎然的时节,唐太宗李世民依然精神矍铄。这位开创贞观之...
明明是刘邦在正面战场硬扛项羽,... 秦朝灭亡,项羽分封天下仅仅六个月后,楚汉战争就爆发了,楚汉战争大体上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刘邦进攻阶...
周卓然:以骑兵对抗日军飞机大炮... 周卓然:以骑兵对抗日军飞机大炮血战至最后一刻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涂家骏 通讯员 李慧敏 “以前就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