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8月11日,淞沪会战爆发前夕的上海滩,空气中已弥漫着浓重的战争阴云。黄浦江面上,日本海军的钢铁巨舰如恶兽般盘踞,黑洞洞的炮口直指这座东方明珠。刺耳的炮声不时划破天际,租界外的街道上,惊慌的市民们正忙着收拾细软逃难。就在这风雨欲来的时刻,一群特殊的年轻人正聚集在外滩码头——他们是第五批中英庚款公费留学生,即将搭乘战前最后一班远洋客轮离开祖国。
这些身着西式校服的青年学子站在甲板上合影留念,背景里隐约可见吴淞口方向升起的硝烟。历史给了他们一个微妙的机遇窗口:早三天可能遭遇战火阻隔,晚三日或将永失留学良机。当汽笛鸣响时,许多人扶着栏杆泣不成声,他们清楚自己既是躲过劫难的幸运者,更是背负着民族希望的责任人。在人群中央,一位身材纤瘦的女生格外引人注目。她仰头凝视着掠过天际的日军战机,指甲深深掐进掌心。这个名叫陆秀珍的苏州姑娘在心中立下誓言:定要师从德国空气动力学泰斗普朗特,学成归国为中华造出守护蓝天的雄鹰。泪光中,她轻声呢喃的誓言随着江风飘散,这个瞬间定格成了她人生的转折点——后来她改名陆士嘉,成为中国流体力学研究的开拓者。
这位未来享誉学界的女科学家,其实出身于苏州著名的狮子林陆氏家族。其祖父陆钟琦曾为末代皇帝溥仪的授业恩师,在武昌起义时以死殉清。父亲陆光熙也在动荡中罹难,母亲施桐君带着幼女投奔兄长、京城名医施今墨。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母亲听信术士谗言,竟将丧父之祸归咎于年幼的女儿,将她寄养在远亲家中。但命运的打击未能磨灭这颗明珠的光华,七岁的陆秀珍以惊人天赋考入北师大附小,在这所京城顶尖学府里,她与后来成为丈夫的张维及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长期霸占年级前三。他们的启蒙老师是年仅18岁的邓颖超,这段少年同窗之谊在数十年后演变为终身的学术友谊。
初二那年,一本《居里夫人传》为陆秀珍点亮了人生明灯。当她在1926年亲眼目睹三一八惨案中爱国学生的鲜血染红北平街头时,毅然将名字改为更具阳刚之气的陆士嘉,誓要以科学报国。1929年她考入北师大物理系,成为该系当年唯一女生,四年后以榜首成绩毕业,与同期毕业的张维分别赴河北、唐山任教。当一二九运动的浪潮席卷全国时,这对恋人意识到教书育人不解民族危难,决定远渡重洋求取真知。
1937年,张维考取第五届中英庚款公费生,而受限于当时性别歧视的选拔政策,陆士嘉只能自费随行。临行前,望着黄浦江上耀武扬威的日舰,她将指甲深深掐进掌心——中国空防的孱弱刺痛着她的神经。抵达德国后,这个看似柔弱的江南女子开始了震惊学界的三顾茅庐:首次求见普朗特被拒之门外,二次拜访遭秘书阻拦,第三次才获五分钟面谈机会。面对这位宣称不收女生、不收外国学生的学术权威,陆士嘉不卑不亢地请求考试机会。当她在两个月后完美解答所有刁钻考题时,普朗特终于打破所有成见收下这位东方女弟子。
在纳粹阴影笼罩的德国,陆士嘉的研究之路布满荆棘。1942年她以《圆柱射流遇垂直气流时的上卷》论文斩获博士学位,成为首位获得洪堡奖学金的中国女性。战后归国路途同样坎坷:夫妇俩带着幼子辗转瑞士打工攒路费,1946年经越南、香港历时两月才重返故土。建国后,陆士嘉与丈夫执教清华,后参与创建北京航空学院(今北航)。1954年她作为人大代表受周总理接见时,仍坚持每日乘公交上班。这位中国空气动力学奠基人在书房悬挂的唯一装饰,就是周总理照片的素色相框。
在科学家的光环背后,陆士嘉也经历着为人母的锥心之痛。1953年,因工作繁忙将五月大的幼女托付育婴所,孩子因医疗事故夭折,成为她此生最大遗憾。晚年病榻上的她仍坚持指导研究生,1986年临终前立下感人遗愿:捐献遗体供医学研究,骨灰撒向圆明园废墟。2018年北航成立士嘉学院时,她的外孙高晓松动情讲述:这位从苏州园林走出的闺秀,用一生打破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枷锁,她的骨灰与丈夫的骨灰伴着玫瑰花瓣,永远融入了圆明园的潋滟波光——那里既铭刻着民族的伤痛,也见证着中华儿女的奋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