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里,许多原本从事政治工作的将领都曾转任军事指挥岗位,刘贤权同志便是这样一位成功转型的典型代表。1947年盛夏7月,时任后方干部的刘贤权接到调令,前往东北野战军第一纵队第三师担任政治委员,从此开启了他在主力部队的征战生涯。
对于任何一位革命军人来说,能够到主力部队参与重大战役都是梦寐以求的。特别是抗战胜利后,刘贤权虽然被派往东北,却一直在后方负责剿匪工作。直到合江军区的匪患被彻底肃清,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兵才终于获得上前线的机会。在东北期间,他先后担任牡丹江军区司令员、合江军区富锦军分区司令员等要职,始终奋战在军事指挥第一线。因此,当组织决定让他转任政治工作时,他内心难免有些踌躇。
组织上做出这样的安排自有其深意。追溯刘贤权的革命历程,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初期,他长期从事政治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政工经验。当时三师师长彭景文原是东北军将领,1942年率部参加著名的八三起义后加入八路军,历任滨海支队副支队长、东北挺进纵队第一支队支队长等职,随同万毅将军一起挺进东北。
东北挺进纵队抵达东北后迅速发展壮大,从最初的3500余人迅速扩编至万余人。1946年初,部队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七纵队,由万毅任司令员,周赤萍任政委,彭景文则担任第七纵队第十九旅旅长。同年8月,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正式组建,下辖山东军区第一师、第二师及第七纵队部分部队。梁兴初、罗华生分别出任第一师和第二师师长,而彭景文则被任命为第三师师长。为加强该师的政治工作,组织特意调派刘贤权担任政委,同时协助彭景文开展军事指挥工作。
1948年3月,第一纵队政委万毅调任新组建的第五纵队司令员,梁必业接任政委一职,刘贤权则升任第一纵队政治部主任。期间他多次向上级表达希望重返军事岗位的意愿,先是向谭政同志提出申请未获批准,后又致信罗荣桓政委同样被婉拒。直到第三师师长彭景文调离后,刘贤权直接找到参谋长刘亚楼,诚恳地表达了自己渴望带兵打仗的强烈愿望。
面对刘亚楼你一直是政工干部,何必改行的质疑,刘贤权据理力争:抗战时期他就曾担任鲁西军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渤海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等重要军事职务,到东北后也一直从事军事指挥工作。经过一番深入交谈,刘亚楼最终被他的执着所打动,同意了他担任师长的请求。这个决定不仅圆了刘贤权的军事梦,更在之后的战斗实践中证明了他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