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增兵减灶与增灶减兵这两条看似仅字序颠倒的计策,实则蕴含着截然不同的军事智慧。它们虽然都通过巧妙操控行军灶火数量来实施战略欺骗,但其战术目的却大相径庭。增灶减兵是通过虚张声势来震慑敌军,达到保全自身的目的;而增兵减灶则是刻意示弱以麻痹对手,最终实现歼灭敌军的战略意图。这两种计策的精妙之处,在于它们都充分利用了古代战争中灶火数量反映军队规模这一普遍认知,通过逆向操作来误导敌方判断。
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详细记载,增兵减灶这一经典战术的创始者,正是战国时期齐国著名军事家孙膑。公元前342年,魏国大将庞涓率军攻打韩国,孙膑随齐国大将田忌率军救援。孙膑采用围魏救赵的战术,避开正面战场,直取魏国都城大梁。这一出其不意的战略调动,迫使庞涓不得不放弃对韩国的进攻,匆忙回师救援。在随后的军事行动中,孙膑精心设计了一个完美的伏击计划。他先是佯装败退,将庞涓大军逐步引诱至地形险要的马陵道地区。考虑到庞涓本人精通兵法且多疑善变,孙膑为消除其戒心,特意实施了增兵减兵之计。他秘密集结主力部队准备围歼战,同时却让部队在宿营时故意减少灶火数量——首日设十万灶,次日减至五万,第三日更减至三万。庞涓在追击过程中,每次都派人仔细清点齐军遗留营地的灶台数量。当他发现灶火数量持续锐减时,误判为齐军士气崩溃、士兵大量开小差,于是放松警惕全力追击,最终在马陵道陷入孙膑精心布置的埋伏圈,导致魏军全军覆没。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汉名将虞诩首创的增灶减兵之计。公元115年,西北先零羌族出动数万骑兵大举入侵,将武都郡团团围困。朝廷紧急任命虞诩为武都太守,命其率军驰援。然而当虞诩仅带领三千余士兵抵达前线时,才发现敌军仅骑兵就超过万人,实力悬殊。更棘手的是,沿途需要分兵驻守险要关隘,导致实际可战兵力持续减少。在此危急关头,虞诩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智慧。他命令部队加速行军,日夜兼程日行百余里,同时实施增灶减兵的疑兵之计:先令士兵每人筑两灶,数日后增至四灶,再过数日更增至八灶。羌族斥候每日清点汉军灶火,发现数量呈几何级增长,误以为汉军援兵不断抵达,始终不敢轻举妄动。虞诩因此得以安全进入武都,最终成功击退羌军。可惜这位军事奇才因未出现在民间演义中,其事迹鲜为人知。
耐人寻味的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撤军时,为防魏军追击,完美复刻了虞诩的增灶减兵之计。他令主力分散撤退,却让后卫部队每日倍增灶火数量。司马懿追至蜀军旧营,见灶火日增,误判蜀军正在集结兵力设伏,遂停止追击。由于《三国演义》的巨大影响力,这一计谋被误认为是诸葛亮原创,实则早在东汉时期就由虞诩首创并成功运用。这一历史误会,恰恰印证了计策不在新旧,而在于运用之妙的军事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