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上午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晚清另一位重量级人物——左宗棠。之前我们探讨过李鸿章后裔的现状,发现其后人中不乏亿万富豪,这不禁让人好奇:作为与李鸿章齐名的洋务派重臣,左宗棠又给子孙留下了多少遗产呢?
左宗棠作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其人生经历可谓传奇。早年科举之路颇为坎坷,屡试不第,直到加入湘军后才正式踏上仕途。这位大器晚成的名臣,在花甲之年仍亲率大军西征,成功收复新疆,并推动新疆建省方面立下汗马功劳,为维护国家统一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被后世尊为民族英雄。在洋务运动中,他更是积极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先后创办了福州船政局、兰州织呢局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企业。纵观其仕途,历任浙江巡抚、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等要职,晚年更获封钦差大臣、大学士、一等轻车都尉等显赫头衔。逝世后,清廷追赠太傅,谥号文襄。值得一提的是,在清代,非翰林出身的大臣极少能获得文字谥号,这对左宗棠而言实属难得的殊荣。 说到官员收入,清代总督的年俸为白银180两、禄米180斛,此外还有高达16000两的养廉银,折合现在约290万元人民币。巡抚年收入略低,约236万元。左宗棠担任地方督抚长达二十余年,加之持有部分企业股权,每年都有数十万两白银的合法额外收入。按理说,他完全有能力积累巨额财富,留给子孙的遗产应该相当可观。然而令人惊讶的是,据其曾孙左景伊回忆,左宗棠去世时,四个儿子每人仅分得5000两白银,总计遗产不过2万两左右。那么,他毕生积累的巨额财产究竟去向何方? 这个谜团或许可以从光绪六年(1880年)左宗棠西征新疆时立下的遗嘱中找到答案。遗嘱中明确写道:我廉余不以肥家,有余辄随手散去。《左宗棠年谱》记载:光绪三年(1877年)六月,山西、河南大旱,陕西及甘肃庆阳也发生饥荒,左公带头捐出养廉银万两。其实早在同治元年(1862年),左宗棠在给儿子的家书中就提到,已将近年大部分财产捐出赈济灾民。 左宗棠一生恪守不欲以一丝一粟自污素节的准则。有这样一个真实事例:某下属前来拜访,临走时留下一坛自称是不值钱的泡菜。左宗棠见礼物普通便收下了。待客人走后,家人打开坛子,发现里面竟装满了黄金。左宗棠立即派人追回下属,不仅退还礼物,还严厉批评了这种行为。类似事例不胜枚举:任两江总督时,好友胡雪岩专程从上海来访,赠送了金座珊瑚顶和名贵人参等厚礼,左宗棠只留下些普通糕点,其余悉数退还。在西征期间,每年经手的军饷高达数千万两,但他分文不取,连朝廷给予的补贴也全部捐给前线将士。 这位爱国名臣不仅自己生活简朴,还严格要求家人勤俭持家。即便位高权重,他仍保持着非宴客不用海菜,寒冬仍穿粗布棉袍的生活习惯。他常将积蓄用于公益事业:赈济灾民、资助贫困族人、修缮城墙、兴办书局书院、补充军饷等。从这些事迹中,我们不难感受到左文襄公崇高的品格和无私的精神。参考文献: 《左宗棠年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