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来源:新华社
时间的巨流,总会在历史转折处,镌刻下永不磨灭的印记。
2025年9月3日,一个重要而光荣的日子辉映时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这是全人类共同铭记的时刻,是和平与正义的伟大庆典。
抚今追昔,历史深处仿佛传来炮火的轰鸣与胜利的欢呼。在那场正义与邪恶的殊死搏斗中,中国人民挺起不屈的脊梁,以血肉之躯支撑起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八十载光阴流转,浴火重生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任人欺凌到走向复兴的伟大跨越,成为维护世界持久和平、推动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新华社
今天我们转载的文章,选摘自《春秋战国思想史话》。作者嵇文甫(1895-1963),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史学家、哲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历任河南大学校长、郑州大学校长。作者写道:
从这次抗日战争中,我更觉得战争是整个国力的比赛,军事问题和整个政治问题息息相关。于是乎对于《荀子·议兵》篇的理论,特别叹服。因为他完全是从整个政治问题上谈兵,从整个国力上谈兵,处处从远大地方,从根本地方着眼。
民族哲学杂话
——“王道”与“霸道
文 | 嵇文甫
来源 | 《春秋战国思想史话》
我们先哲有所谓“内圣外王”之学,圣功王道,一以贯之。可是另外还有一种“霸道”,和“王道”正相对立,形成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两大基本路线。从具体内容上讲,无论“王道”或“霸道”,都早已成为历史上的陈迹;然而就其所含抽象的意义讲,直到现在,还值得玩味。
我们先哲最严于“义利之辩”,深一层讲,就是所谓“理欲之辩”,而其表现于政治上的,就是王霸之辩。王道尚“德”,霸道尚“力”;王道重“礼”,霸道重“法”;王道贵“义”,霸道贵“利”;王道出乎“天理”,霸道出乎“人欲”。总之,照孙中山先生的说法,王道是讲“公理”的,霸道是讲“强权”的。我们倘若不拘泥王道和霸道的具体历史内容,专就其所含抽象的意义,就其纯形式方面而言,当然可以这样讲法。我们尽不妨取其远景,把王道看作一种“公理政治”,霸道看作一种“强权政治”。在这种意义上,无论谁当然都是要贵王而贱霸的。
然而事实上中国历代帝王总都是“义利双行,王霸杂用”。即平常讲“有强权,无公理”的亦大有其人。他们总认为什么公理、王道之类,虽然很好,但只是一种美妙的理想,并不能兑现。强权,霸道,虽然说起来不好听,然而“论卑易行”,倒是切合实际的。其实这是一种浅见。就小处看,就短时间看,或许是“强权”得势,“霸道”横行。然而就大处看,就长时间看,综合各方而观其会通,得最后胜利的,究竟还是“王道”和“公理”。“王道”和“公理”,是“日计不足,岁计有余”的。 只有从“王道”和“公理”上发生出来的力量,才是最有根基,颠扑不破的真实力量。一班持王道无用论者,总觉得仁义道德是空谈,不济什么事,而其所引为例证者,无非是宋襄公、徐偃王之类。其实这班亡国之君,根本就不懂得什么是“王道”。他们只是浮慕仁义道德之空名,取古人形似而依仿假借之,何尝有一点真精神?又怎么能发生真力量呢?
是集养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集养”是一种“真力积久”的功夫。必须时时刻刻,“造次”,“颠沛”,不离乎仁义,积累久了,自然“充实而有光辉”。所谓“盈科而后进”,“有本者如是”。这才能发生出力量,见“王道”之大用。倘若仅是“义袭而取”,从表面抄袭个仁义样子,而素日安身立命地方,满不是那么回事。如此而欲克复暴力,发挥“王道”之大用,真所谓杯水车薪,操一豚蹄而祝“穰穰满家”,当然是没有效果的。孟子有言:
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获稗。
未熟的五谷还不如获稗有用处,然而它毕竟还是“种之美名”,我们亦求其“熟”而已矣。对于“王道”,应当作如是观。
当国民革命军北伐时代,北洋军阀的武力本钱胜于革命军,然而被革命军打得如摧枯拉朽。那时候我正给学生讲《孟子》,这才真懂得所谓“委而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仁者无敌”,“东征西怨”一类话,决非欺人之谈。 从这次抗日战争中,我更觉得战争是整个国力的比赛,军事问题和整个政治问题息息相关。于是乎对于《荀子·议兵》篇的理论,特别叹服。因为他完全是从整个政治问题上谈兵,从整个国力上谈兵,处处从远大地方,从根本地方着眼。
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秦之锐士不可以当桓、文之节制,桓、文之节制不可以敌汤、武之仁义。
确乎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决不是开口唱高调。这些地方如果不能信得过,当然没什么“王道”可讲的。
我们不要把“王道”看得太简单,把“王者”都看成婆婆妈妈的。 须知“王者”自有其“聪睿神武”,“天锡勇智”;时而天清地宁,时而风行雷厉,一旦发挥出“德威”来,实非“霸者”所能当。普通的错误,在乎把“王道”和“霸道”简单地平列地对立起来。“王道”合理而没有用,“霸道”有用而不合理。于是乎王霸交杂,而终归于“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