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名将关羽败走麦城的历史真相考辨
关于关羽败走麦城的史实,历来存在诸多争议。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马超\"见死不救\"的说法。这种观点认为,当时马超的封地恰在临沮(今湖北远安西北),而关羽正是在此地被东吴军队擒获。持此论者推测,由于马超在蜀汉政权中地位崇高却只能镇守小城,加之与关羽素有嫌隙,故而选择袖手旁观。然而,这种说法存在明显的史实错误,需要仔细辨析。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封地\"这一概念。严格来说,马超在临沮并非拥有封地,而是曾经\"督临沮\"。根据《三国志》记载,建安十九年(214年)马超确实曾负责临沮防务,但此时距离关羽遇害的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已有五年之久。更值得注意的是,《华阳国志》记载章武元年(221年)马超\"北都临沮\",这里的\"临沮\"实为雍州武都郡的沮县(今陕西勉县茶店镇附近),与荆州南郡的临沮县完全是两个地方。这种地理名称的混淆,正是造成误解的关键所在。
从时间线上看,关羽从战败到遇害的过程极为迅速。建安二十四年十一月,关羽先败于徐晃,后遭陆逊偷袭,荆州全境陷落。十二月底败走麦城,次年初即遇害。如此迅猛的溃败,连坐镇成都的刘备、诸葛亮都措手不及,更遑论远在汉中的马超。况且,若马超真在荆州参战,以他的身份地位,东吴方面必定大书特书这一战果,然而史料中却只字未提。
实际上,马超在蜀汉政权中的角色颇为特殊。自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起,他就随刘备参与汉中战役,主要负责联络氐、羌等少数民族势力。刘备称汉中王后,马超的主要职责是镇守阳平关——这个位于今陕西勉县的重要关隘,是曹魏进犯汉中的必经之路。此时的马超更像是一面旗帜,利用其在西北少数民族中的威望为蜀汉政权服务。因此,说他在关羽遇害时仍在临沮,显然与史实不符。
历史研究最忌望文生义。同一个地名在不同时期可能指代不同地点,同一官职在不同时期可能承担不同职责。就马超与关羽的关系而言,现有史料既不能证明二人存在严重矛盾,也不能证明马超有机会施救却见死不救。我们应当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历史,避免将小说情节与史实混为一谈,更不应以今人的情感好恶来评判古人的行为选择。关羽之死,实为蜀汉战略失误与东吴背盟偷袭共同导致的结果,将其简单归咎于某位将领的\"见死不救\",既不符合史实,也有失公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