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最为惨烈的一场战争。秦国名将白起在这场战役中活埋赵国四十五万降卒,从此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没有恢复到昔日的强盛。很多人习惯把这场悲剧归咎于赵括,认为他空有理论却缺乏实战经验,最终导致了赵军的全军覆没。然而,若从更深层次去追溯原因,赵括只是导火索,真正让赵国陷入困境的,却是赵武灵王的一个决定。若不是他当年出于私利强行插手秦国王位继承之事,赵国或许不会这么快迎来如此惨烈的打击。那赵武灵王与这场战事究竟有什么联系呢?还得从他当年护送秦昭襄王嬴稷回国说起。
秦昭襄王嬴稷是秦惠文王的儿子,自幼便与母亲芈八子被送往燕国做人质,命运颇为坎坷。后来秦惠文王去世,秦武王继位。秦武王生性好勇斗狠,年轻气盛,酷爱比拼力气,喜欢与武将们切磋角力。乌获、任鄙等以勇猛著称的战士,正因合其喜好而备受恩宠。秦武王在位期间,志在扩张疆土,刚登基不久便起意攻打韩国,准备借此震慑列国。
在攻韩问题上,秦武王征求左右宰相的意见。右相樗里疾坚决反对,他认为秦国远征韩国路途遥远,劳师动众,风险极高;若赵、魏趁机偷袭,后果更不堪设想。而左相甘茂则持完全相反的态度,他主张“伐宜阳,定三川”,认为若能夺下宜阳,不仅能撕裂韩魏联盟,还能为秦国打开通往中原的大门,意义非凡。甘茂更是主动请命出使魏国,说服魏王加入秦国的军事行动。秦武王对此大为欣喜,厚赐甘茂,令其出使。
在秦武王三年,甘茂成功说服魏王,秦魏联手围攻宜阳。秦军鏖战五个月仍未奏效,国内反对声渐起,樗里疾、公孙奭纷纷劝说撤军。秦武王一度动摇,但甘茂坚持请战,甚至以私财赏赐军士,终于鼓舞军心,击退韩国援军。到了第二年,秦军终于攻破宜阳,大破韩军,斩首六万,并趁势渡河夺取武遂。韩襄王不得不低头求和。秦武王因此声名大振,但也愈发骄横。同年,他在与勇士孟说比试举鼎时意外身亡,年仅二十三岁,无子嗣留下。这一变故,使得秦国王位继承顿成焦点。
宣太后本欲扶持公子芾,但权臣之间争夺不休。此时赵武灵王看准机会,为谋取自身利益,他不顾形势复杂,派人将仍在燕国为质的嬴稷送回秦国,并施压秦廷,迫使他们立嬴稷为王,这便是后来的秦昭襄王。可以说,嬴稷之所以能坐稳秦王之位,赵武灵王功劳极大。但他万万没有料到,自己这一举动等同于为赵国培养了一个日后最强的敌人。
秦昭襄王即位后,逐渐摆脱外戚势力,采纳范睢的“远交近攻”策略,积极扩张国力。他先后对韩魏施压,与齐国保持联盟关系,逐步确立了秦国的霸权基础。正是在这一时期,因上党郡归属问题,秦赵之间矛盾骤然激化,最终爆发了震惊天下的长平之战。战事中,秦军大将白起执行了活埋四十五万赵卒的惨烈举动,史书称其为“人屠”。然而仔细考量,真正下达屠杀命令的并非白起,而是心机深沉的秦昭襄王。白起不过是执行者。
由此看来,赵国的悲剧并非只是赵括纸上谈兵的失误,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赵武灵王当年放虎归山,看似是政治上的一次谋划,却最终为赵国埋下了不可逆转的祸根。长平之战的惨败,正是那一决定的延续与报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