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3年,盛京上空笼罩着一层沉重的阴霾。皇太极骤然离世,几乎没有留下任何交代,这一变故令整个大清的政局瞬间陷入动荡。彼时清廷尚未形成嫡长子继承的制度,皇位的归属成了权臣与宗室们争夺的核心焦点。尤其是两股最强的力量:一方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另一方是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他们的势力均不容小觑,因而形成了激烈的对峙。
豪格的优势极为明显。他不仅直接掌握了皇太极生前亲自统领的正黄旗和镶黄旗,更得到了朝中重臣们的力挺。像鳌拜、索尼、图尔格、图赖、谭泰等核心大臣皆是站在豪格这一边。加之豪格本身还率领着正黄旗,可以说他手中握有满清最精锐的三旗力量。若按兵力和影响力来推算,豪格理应是皇位的最有力竞争者。然而,局势并没有因此顺理成章地发展下去,因为另一位强劲的对手站了出来——多尔衮。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幼时便深受父亲宠爱,几乎被视作接班人培养。虽然最终被皇太极压制,但这并没有掩盖他非凡的才能。年少时便屡建战功,17岁便成为正白旗的旗主,25岁时更晋升为和硕睿亲王,位列满清六王中的第三位。随着皇太极改革官制,多尔衮甚至主持了六部之首的吏部。凭借这些经历,他不仅拥有个人威望,更拥有实打实的兵权。而在宗室支持方面,他与兄弟多铎一同执掌镶白旗,同时也拉拢到部分正红旗、正蓝旗与正黄旗的宗室,使得他的力量丝毫不逊于豪格。
豪格与多尔衮针锋相对,谁也不愿退让。更棘手的是,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态度暧昧,不愿明确表态,使得皇位之争一直悬而未决。双方甚至一度有剑拔弩张、兵戎相见的迹象。若局势继续恶化,满清内部必然陷入分裂,而这无疑会给南方的明朝留下可乘之机。为了避免祸端,原属两黄旗的重臣们不得不出面,试图以武力与压力促使豪格和多尔衮达成妥协。他们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推举皇太极的其他儿子为帝。最终,三方同意立年仅六岁的福临即位,并由多尔衮与济尔哈朗共同辅政。
那么,为什么偏偏是福临而不是皇太极的其他儿子呢?原因大致有两点。首先是血统优势。福临的母亲来自蒙古的黄金家族,即成吉思汗的嫡系后裔孛儿只斤氏。这一身份赋予福临满清与蒙古双重皇族的血统。在清军尚未入关、国力尚显脆弱的阶段,争取蒙古的支持至关重要。而立有蒙古血统的皇子为帝,显然能稳固两族的关系。其次是年龄优势。年仅六岁的福临尚懵懂无知,根本无法独立掌权,这意味着他在很长时间里只能作为象征性的皇帝存在。实权自然落在辅政大臣手中,而豪格与多尔衮仍能保持对政局的掌控。
正因如此,本不被看好的福临竟意外登上了皇帝宝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既是政治妥协的产物,也是他个人命运的幸运之处。福临的童年即位,成为清朝历史上一段颇具戏剧性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