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野战军的战斗序列里,粟裕司令员虽然在职务上只是副司令员、代司令员,但在实际作战中却是最重要的军事指挥负责人。陈毅老总将战役的整体指挥权以及部队调动的重大权力交给了粟裕,这种信任不仅带来了战场上的辉煌胜利,也展现出军政分工上的合理与高效。这种“陈粟搭档”的配合模式,得到了中央军委的充分肯定,也被后来证明为一项极具远见的战略安排。
然而,在粟裕接手三野的指挥工作后,他并非一路畅通无阻。实际上,他在内部也遇到过一些阻力。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第一,粟裕的军中资历与威望较陈毅逊色一些,他直到抗战中后期才逐渐崭露头角,被广泛认可为出色的战略指挥员;第二,华东野战军于1947年成立之前,山东解放军由其他将领主导,而作为主力部队的山东野战军内部早已聚集了许多具有声望与能力的高级指挥员,如许世友、陈士榘、王建安、宋时轮等人。他们在初期对粟裕并不十分信服,尤其在不了解其才干之前,常常对听从指挥有所保留。如果没有陈毅的干预,粟裕的一些作战构想很可能难以顺利实施。
不过,随着多次战役的胜利,许世友、王建安、陈士榘等人逐渐由衷认可了粟裕的军事才华。他们在战火中亲眼见证了这位新首长的谋略与冷静,态度也发生了根本转变。特别是许世友,虽然性格豪放倔强,但在解放战争结束后甚至多次登门探望粟裕的老母亲,两家私交甚笃。相比之下,宋时轮与粟裕之间的关系则一直不甚融洽,甚至延续到晚年仍存在一些隔阂。
宋时轮在山东野战军时期地位颇高,军事才能尤其突出,以阵地防御和阻击作战见长,甚至在陈毅的指挥体系中发挥了参谋长的作用。他提出过不少关键性作战建议,是陈毅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但自1947年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合并、三野成立后,粟裕的地位陡然上升,全面掌控战役指挥,这让宋时轮心中难免不平。于是,在战术部署上,他屡屡与粟裕意见相左,甚至有时拒不执行命令。
粟裕一向性情温和,不以急躁著称,往往尽量包容原山东部队的将领。但在1948年济南战役前夕,两人矛盾却彻底爆发。宋时轮在作战会议上以部队需要休整为由,拒绝承担十纵的阻击任务。这种说法在紧张的战前气氛中显得荒唐无比,令粟裕与众将极为不满。粟裕当场严厉斥责,而宋时轮竟怒拍桌子,扬言辞职离席。最终,粟裕将情况上报军委,毛主席电示严肃军纪,同意免去宋时轮的职务。但出于战役全局与军心稳定的考虑,粟裕依旧保留了他的指挥权,风波暂告平息。
新中国成立后,三野的将领们在1955年授衔中均获重任。粟裕被授予开国大将的首位,宋时轮也成为开国上将之一,战功与地位皆有公认。然而,宋时轮始终对粟裕心怀芥蒂。在军事科学院共事期间,甚至在学术编撰时也表现出对粟裕的不服气。一次,当工作人员提及鲁南战役是粟裕指挥时,宋时轮故意质疑其真实性,令场面颇为尴尬。这种细节表明,直到晚年,宋时轮依旧对粟裕保持着保留态度。
纵观粟裕与宋时轮的关系,可以看出两人之间既有合作也有摩擦。但粟裕始终展现出宽厚大度的一面。无论是1947年宋时轮擅自撤过黄河,还是1948年济南战役前的争执,粟裕都在关键时刻选择包容甚至保护。1950年,他甚至计划让宋时轮担任攻台主帅,若非朝鲜战争爆发,宋时轮或许能在粟裕的领导下再创辉煌。这种胸襟与风度,正是粟裕作为一代名将的独特风采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