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沙历史上的今天:慈禧太后与义和团的法术之谜
作者:萨沙
原创声明:本文为萨沙独家撰写,未经授权禁止任何媒体转载
1900年6月23日,清政府在对外宣战后,试图借助义和团的力量对抗列强,并任命庄亲王载勋和刚毅统率京津地区的义和团。这一决策背后,慈禧太后对义和团宣称的“刀枪不入”法术究竟持何种态度?这一问题至今仍引发历史学界的广泛讨论。
许多人认为,慈禧太后深知义和团的法术纯属虚妄,只是将其视为对抗洋人的工具,必要时可随时舍弃。然而,随着更多史料的披露,我们发现慈禧对义和团的“神通”并非全然不信,而是处于一种半信半疑的状态。她固然清楚,即便是装备精良的武卫军也难以抵挡洋人的枪炮,义和团即便真有法术,恐怕也难以扭转战局。因此,她对义和团的利用多于信赖——若法术有效,自然最好;若无效,这些团民也不过是战场上的炮灰。
那么,为何连慈禧这样的政治人物也会对义和团的法术将信将疑?原因在于,义和团的表演确实能蛊惑无知民众。例如,在老电影《神鞭》中,一位义和团“金钟罩”大师当众表演刀砍肚皮、枪击身体的戏法,引得众人惊叹。然而,战场上八国联军的一发炮弹便让这位“大师”当场毙命,揭穿了其骗局。类似的情节在历史上真实上演——袁世凯任山东巡抚时,曾命人用德制步枪测试义和团“刀枪不入”的真伪。结果子弹轻易击穿“大师兄”的胸膛,袁世凯由此认定义和团纯属招摇撞骗,随即下令镇压,迫使义和团向其他省份流窜。
义和团的“金钟罩”“铁布衫”本质上是江湖戏法的变种。以“大刀砍腹”为例,表演者多为腹部脂肪厚重的壮汉,配合未开刃的钝刀垂直砍击,利用脂肪缓冲和技巧避免受伤。而“铁枪刺喉”则依赖软木枪杆和钝枪头,枪尖实际抵住胸骨而非喉部。这些伎俩对表演者和助手的要求极高,稍有不慎便会酿成惨剧。至于“洋枪不入”的骗术,则多采用空包弹或黏土弹,虽能蒙蔽观众,但近距离射击仍会伤人。
即便在格斗领域,所谓的“抗打击能力”也远非神话。职业拳手通过训练能减轻击打伤害,但头部长期遭受重击仍会导致脑部损伤,如拳王阿里的帕金森病便是例证。中国拳手邹市明因职业比赛导致眼眶骨折、视力受损,其妻子甚至为此保存脐带血以防未来病症。可见,人体终究脆弱,所谓的“刀枪不入”不过是无稽之谈。若义和团真有无敌神功,大清王朝又何至于走向灭亡?
参考资料
本文内容基于历史文献梳理,配图来源于网络公开资源,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