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溥仪,字曜之,号浩然,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年号宣统。1908年,在慈禧太后的指定下,年仅3岁的溥仪登基称帝,成为清朝的末代皇帝。然而仅仅3年后,1912年,他在6岁时便被迫退位。《清史稿》中有明确记载:光绪帝病重时,慈禧太后便决定让宫中的幼子溥仪入宫抚养,并在光绪帝驾崩后,立他为嗣皇帝。这个小小年纪的孩子,在命运的安排下,登上了风雨飘摇的皇位。
溥仪登基之时,大清王朝已是危如累卵。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代表溥仪颁布诏书,宣布清帝退位,宣告了清王朝的覆灭。然而,根据《清室优待条件》,逊帝溥仪仍可继续居住在紫禁城后半部,保留皇帝尊号,享受相应礼遇。虽然政权已不复存在,但在紫禁城的深宫内,他依然被宫女、太监及遗老遗少们奉为皇帝,过着高高在上的生活。许多旧臣仍以朝拜之礼侍奉,溥仪依旧沉浸在“天子”的虚幻氛围之中。正如人们所说,他的帝王之气,源自成长环境,外人学不来。
从1908年入宫到1924年被逐出紫禁城,溥仪在皇宫中度过了自己整个童年与少年时代。其间,民国政府每年拨给“清室小朝廷”400万两银元,作为岁币,以供宫中使用。然而,奢靡的生活远远超出预算。为了维持所谓的尊荣,溥仪经常以赏赐名义,将珍贵古玩器物交给弟弟溥杰带出宫去典当、变卖。这样的举动,不仅消耗了宫廷珍藏,也反映出他依旧沉迷于皇室虚幻的尊贵。
溥仪曾在宫殿屋顶留影,照片背景中清晰可见远处的煤山(今景山)。这座山在中国历史上极具象征意义,当年大明崇祯皇帝就是在此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三百年不到,大清也在这片土地上走向终结,历史的轮回令人唏嘘。溥仪在自传《我的前半生》中回忆,自己自小生活在一片皇家专属的明黄色世界里——黄瓦、黄轿、黄碗碟,处处彰显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这样的成长环境,使他自然而然养成了唯我独尊、与众不同的性格,也注定了他的人生道路将充满曲折与矛盾。
值得一提的是,象征满清统治的辫子,竟是溥仪亲手剪去的。当年消息传出,满清遗老们一片哀哭,无法接受这位“天子”主动割舍传统的事实。溥仪在书中也写道,当时太妃们痛哭数场,师傅们几日面色阴沉,仿佛预示着那个时代的彻底终结。
溥仪的皇后婉容,是当时公认的美人,但她的命运同样悲惨。两人婚后并未圆房,感情疏远。随着文绣提出离婚,溥仪对婉容更加冷淡,甚至将矛头转向她,责怪其间接导致离婚之事。婉容性格开朗,喜爱新鲜事物,而溥仪却终日沉迷于复辟帝位的幻想。后来溥仪在日本人的支持下成为伪满洲国皇帝,他对婉容更加冷酷,几乎将她彻底打入“冷宫”。寂寞之下,婉容与侍卫发生私情,并产下婴儿。溥仪得知后震怒,竟下令将婴儿残忍丢入锅炉,令人发指。
婉容最终命运凄惨。1946年,她因病死于吉林延吉的监狱,年仅40岁。她的墓地长期下落不明,直到2006年,在弟弟润麒的努力下,才在溥仪墓旁修建了衣冠冢。而溥仪本人,则在经历战败、改造之后,于1967年10月17日病逝于北京,享年61岁。一个昔日的天子,最终以平民身份走完了生命的最后一程。
这段历史充满戏剧性,溥仪的一生折射出从帝制走向共和、再至殖民傀儡的曲折进程。他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旧制度覆灭的象征,其悲剧性命运,注定将成为后人反思历史的重要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