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罗贯中所著的历史名著《三国演义》中,刘备麾下有“五虎上将”之称,分别是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和赵云。这五位武将皆以骁勇善战、独当一面而闻名。以赵云为例,他的传奇事迹贯穿整个三国故事:既有解救公孙瓒、汝南救刘备,也有在八门金锁阵中显身手,更有长坂坡一战救阿斗的壮举,以及后来在甘露寺相亲与拦江护主的英勇表现。他的一生几乎与蜀汉政权的兴起紧密相连,为刘备建立霸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然而,历史学家易中天教授在央视《百家讲坛》中曾明确指出:所谓“五虎上将”只是小说虚构,正史《三国志》里只有“四虎上将”,即关羽、张飞、黄忠与马超,唯独没有赵云。换句话说,《演义》塑造了“五虎”的形象,但赵云的名列其中只是后世的艺术加工。由此,他的真实历史地位似乎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易中天甚至直言,赵云是刘备“重视但不重用”的典型人物。
赵云(约157年—229年),字子龙,身长八尺,仪表威武不凡,河北常山真定人,世人称之“常山赵子龙”。他跟随刘备征战四方,屡次立下赫赫战功,死后被追谥为“顺平侯”,并被后世誉为“常胜将军”。尽管他忠勇兼备,深受刘备和诸葛亮信任,但仕途却并不顺利。他生前的最高军衔仅是“征南将军”,后改任“镇东将军”,与其战功显然并不相称。
与其余几位将领相比,这种差距更为明显。关羽不但受假节,还出任襄阳太守,拜为前将军;张飞位至车骑将军,兼领司隶校尉,封西乡侯;黄忠则获封后将军,赐关内侯;马超拜为骠骑将军,赐斄乡侯。而赵云的官职与爵位,无论从实权还是荣誉来看,都显得黯然失色,甚至连侯爵头衔都是几十年后才追封的。
当时的东汉军衔等级十分严格,大将军位列三公之上,骠骑、车骑、卫将军次之,皆在九卿之上;前、后、左、右四将军则与九卿地位相当。相比之下,赵云所任的“征南”“镇东”将军,只是临时设立的虚衔,几乎没有实质分量。这也说明,他在体制中的地位远逊于其余四位同僚。
那么,赵云为何在历史上长期“被重视却不被重用”?其原因大致有三方面。首先,士族门阀制度的影响。东汉末年士族势力已成气候,赵云出身寒微,甚至被认为有草寇背景,这种身份使得蜀汉政权难以将重任托付于他。其次,他虽勇武过人,但在统帅与谋略层面未能展现足够的指挥才能,刘备知人善任,更多让赵云担任贴身护卫的角色。第三,赵云为人正直,不愿拉帮结派。蜀汉内部存在荆州派、东州派、益州派等复杂派系斗争,而他选择超然其外,结果导致在权力结构中孤立无援。
刘备去世后,刘禅继位,实权掌握在诸葛亮手中。北伐过程中,赵云依旧参战,却始终未能担任主将位置,反而是魏延、姜维等后起之秀更受器重。最终,他在229年以七十余岁高龄病逝。令人唏嘘的是,赵云死后并未立刻获封爵位,直到261年蜀汉灭亡前夕,刘禅才下诏追谥,以表彰他对刘氏父子的忠诚与功绩。
综观赵云的一生,他始终忠心耿耿,屡建奇功,却因出身、性格和政治格局的限制,未能得到与功绩相匹配的地位。他的遭遇,不仅折射出个人命运的无奈,更反映出当时士族门阀制度与权力斗争的残酷现实。赵云最终成为历史上一个“被重视但不被重用”的悲情人物,其形象在后世被无限拔高,正是对他遗憾仕途的一种补偿与追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