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后期人才凋零的困境与姜维北伐的得失
蜀汉政权在后期面临着严重的人才断层问题。昔日跟随刘备打天下的老臣们大多已经离世,令人唏嘘的是,此时冲锋陷阵的竟是姜维、夏侯霸这些原本效力于魏国的降将。其中姜维的经历尤为特殊,这位出身曹魏的将领不仅投奔蜀汉,更成为了大丞相诸葛亮的关门弟子,得其倾囊相授。按理说,得到诸葛亮真传的姜维应当所向披靡,但为何在与邓艾的对决中屡屡受挫?这确实是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诸葛亮在民间传说中向来以\"神机妙算\"著称,但这位智者也有失算之时。公元234年,随着诸葛亮的病逝,蜀汉不仅失去了一位精神领袖,更折损了大将魏延。后世常有人质疑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是否被过度神化,但客观来看,诸葛亮确实深谙兵法韬略。单看其死后仍能以计策迷惑司马懿这一点,当时就鲜有人能及。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临终前精心布置的退兵之策,成功让多疑的司马懿错失追击良机,足见其谋略之深远。
作为诸葛亮的继承人,姜维肩负着延续北伐大业的重任。诸葛亮在病榻前将毕生所学传授给姜维,希望这位得意门生能完成自己未竟的事业。然而现实却充满坎坷,姜维在费祎的压制下蛰伏近十年,直到掌握兵权后才得以展开十一次北伐。初期战事颇为顺利,姜维趁曹魏内乱之机,率军连克河间、河关、临洮等战略要地,捷报频传。这些胜利不仅提振了蜀汉士气,也暂时缓解了边境压力。
姜维的北伐战略实则是以攻代守的无奈之举。通过主动出击,既能践行诸葛亮遗志,又能为蜀汉争取战略缓冲空间。公元255年的洮西大捷堪称姜维军事生涯的巅峰,此战中他率军突袭狄道,大破魏军。然而正是这场胜利后,姜维遇到了毕生劲敌邓艾。邓艾敏锐地预判到姜维会乘胜追击,果然料中其下一步行动。这种精准的预判能力,与当年司马懿对阵诸葛亮时的表现如出一辙。
当姜维率领数万大军再度出祁山时,邓艾早已严阵以待。面对严密的防御,姜维被迫转攻南安,却遭遇邓艾抢占险要地形。更糟糕的是,约定合兵的胡济部队迟迟未至,导致蜀军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这场战役以姜维惨败告终,他不得不自请降为后将军以谢罪。邓艾的战术风格极具特色,他不仅善于奇袭,更能准确预判敌军动向。面对姜维的挑战,他效仿司马懿的\"龟缩战术\",没有必胜把握就坚守不出。
公元257年,姜维抓住诸葛诞反叛司马师的良机,率军出骆谷。邓艾立即与司马望合兵据守长城要隘。他深知蜀军求战心切,便以逸待劳,坚守不出。最终随着诸葛诞兵败的消息传来,姜维只能无功而返。为加强汉中防御,姜维提出\"敛兵聚谷\"的策略,虽获朝廷批准,实则弊大于利。这个放弃外围险要、收缩防线的方案,反而削弱了蜀汉的防御纵深。
公元262年的北伐成为姜维军事生涯的转折点。邓艾抓住蜀军劳师远征、补给困难的特点,以逸待劳大败蜀军。此战后,姜维被迫转入全面防守。眼见蜀汉国力日衰,司马昭果断制定灭蜀计划。邓艾出奇兵偷渡阴平,最终迫使刘禅投降。即便姜维后来成功挑拨钟会与邓艾的关系,也无力回天。关于姜维屡败于邓艾的原因,历经三朝的老将廖化一针见血地指出:\"智谋不及敌人,实力弱于对手,却穷兵黩武,怎能不败?\"这番评价道出了蜀汉后期战略失误的症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