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夏启逐伯益的那一刻开始,直到慈禧与肃顺等“顾命大臣”争权的结束,几千年的中华历史中,每当皇权更替时,总少不了“祸起萧墙”的悲剧上演。无论是胡亥、杨广那类阴险的篡位者,还是李世民、朱棣那样“明抢”式的“靖难”,历史上充满了为权力而斗争的血腥画面。然而,更常见的,还是那些顺位继承的“惊无险”的传承者。
深入了解历史,我们会发现:权力的交接绝非“受命于天”四字能轻易概括,每次权力更替背后,总隐藏着无数的权谋、计算与博弈。即使是看似平稳的顺位继承,我们也必须为其加上“有惊无险”的修饰。毕竟,华夏历史上不乏那些原本有资格继位的皇长子,最终却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如愿。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中国历史上那个令人铭记的“豪格与多尔衮争夺帝位”的故事,看看那位名正言顺、拥有众多实力派支持的皇长子豪格,是如何与帝位擦肩而过的。
1643年9月,也就是满清入关的前一年,清太宗皇太极突然崩逝,享年52岁。根据《清史稿》记载,皇太极的死可谓是突如其来,没有任何征兆,突然间,皇帝就驾崩了。时年九月,正午时分,他端坐而亡,未曾受一丝痛苦,去世得相当安详。然而,活下来的满清贵族们却因此陷入了混乱。
由于皇太极生前并未明确指定继承人,继位之事一时陷入僵局。面对这巨大的权力诱惑,两位满清贵族立刻站了出来,宣称自己才是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人。这两人分别是豪格和多尔衮。
豪格,全名爱新觉罗·豪格,乃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孙、清太宗皇太极的长子。他的母亲是皇太极的第二任大福晋乌喇纳喇氏。从少年时期起,豪格就以骑射出色、英勇善战著称。早在努尔哈赤时期,他因战功卓著,被封为和硕贝勒;而在皇太极继位后,豪格依旧不负重任,屡立战功。1636年,豪格凭借丰厚的军功被晋封为和硕肃亲王,且皇太极授予他掌管户部事务的权力。可以说,皇太极对这位长子极为满意。因此,皇太极死后,大多数人认为豪格是最有资格继位的继承人。
这其中不仅包括皇太极的长兄,掌控正红和镶红两旗的和硕礼亲王代善,还有皇太极亲卫部队的诸多高级将领,如索尼、图赖、锡翰、鳌拜、谭泰等人,均对豪格表示支持。甚至连掌控镶蓝旗的努尔哈赤之侄济尔哈朗,也表态支持豪格继位。如果算上豪格自己所掌控的正蓝旗,满洲八旗中至少有六旗支持他,或者说不反对他继位。
然而,正如历史所示,任何大势力的交接,必定伴随着强烈的博弈。在大清的朝堂上,还有另一股势力不能小觑,那便是由多尔衮和其兄多铎所领导的正白旗和镶白旗。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皇太宗的弟弟。按照汉人的传统礼法,若皇帝有子嗣在世,弟弟是不应继位的。然而,满清政权尚未完全“汉化”,在这种军事化的部落社会里,拥有卓越军功的多尔衮,依旧有资格争夺皇位。尤其在一些野史中更是提到,多尔衮其实才是努尔哈赤最倾心的继承人,若不是努尔哈赤死得太早,可能多尔衮早已成为大汗。而今,多尔衮借着皇太极突然去世的机会,开始了自己的争位之路。
多尔衮的智谋也不可小觑。早在皇太极在位时,他便已拉拢了许多朝中权贵,形成了自己的支持网络。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支持者不仅限于他的正白旗和镶白旗,还有其他旗派的将领也在私底下支持他。
1643年9月21日,豪格与多尔衮的争权战正式打响。那天,类似于现代的“人事任免”会议,众多大臣聚集在一起商讨继位人选。会议的主持人先提出了候选人,而后与会人员依照官阶高低逐一发言。会议一开始,多尔衮及其支持者立刻反对豪格,但大多数人认为豪格理应继位,毕竟他是皇太极的长子。
代善作为最资深的大臣之一,果断站出来发言,支持豪格继位,豪格听后大为激动,心中更是欣喜若狂。然而,豪格随即说出的一句谦辞:“福少德薄,非所堪当”,却成了自己命运的转折点。这句话瞬间被多尔衮抓住了把柄。多尔衮及时反击,若豪格自己都认为不行,那为何还要推举他为皇帝?这一言论让豪格陷入困境,难以自圆其说,令原本支持他的势力也开始动摇。
会议一度陷入僵局。这时,来自正黄旗和镶黄旗的大臣们提出了他们的意见。乍一看,他们的言辞像是支持豪格,但实际上却隐藏了他们的真正意图。实际上,他们支持豪格的原因并非豪格个人的才能,而是因为豪格是皇太极的亲生子;如果豪格继位,他们可以继续享有接近皇帝的优越地位。
此时,代善和济尔哈朗的立场也变得微妙,他们支持豪格的原因,更多的是考虑到满清政权的稳定。如果豪格无法继位,那么他们希望能选择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第三方继位,确保政权不至于分裂。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迅速调整策略,他提议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登基为帝,并将豪格的支持者济尔哈朗推举为第一摄政王,自己则为第二摄政王。
豪格尽管心中充满不满,却也无可奈何。多尔衮这一策略,巧妙地让他不仅拥有了扶持福临登基的名声,而且确保了自己可以掌握朝政。与此同时,豪格虽然被迫接受了这一结果,却也未能意识到自己即将步入更深的政治漩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