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和一个延边的朋友聊天,他感叹说,现在回老家,街上说朝鲜话的人越来越少了。
这让我想起一组数字:2010年我国朝鲜族人口还有183万,如今只剩170万。十年时间,少了整整13万人!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想象一下,150多年前,你是朝鲜半岛上一个农民。突然遭遇大旱,田地绝收,连树皮都成了“口粮”。
为了活命,你不得不背井离乡,冒险渡过鸭绿江和图们江,闯进陌生的中国东北。
这并不是虚构的故事,而是1869年那场大旱灾带来的真实迁徙。成千上万的朝鲜人来到东北,在荒山野岭里开荒种地。
到1870年,鸭绿江北岸已出现28个朝鲜族村庄;再到1881年,仅延边地区的朝鲜族人口就超过1万人。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代又一代“讨生活”的脚步声。
而且这还没完。1894年甲午战争,清朝战败,朝鲜落入日本势力范围。许多不愿当亡国奴的人,再次选择迁徙,踏上中国东北这块土地。就这样,东北的朝鲜族人口越来越多。
到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朝鲜族人口已达111万,2000年更是达到192万的历史峰值。
可问题来了:为什么2000年后,人口开始掉头往下?
答案要到朝鲜半岛的南边去找。
韩国的“汉江奇迹”是个绕不过去的话题。二战结束时,韩国穷得叮当响,人均GDP只有79美元,几乎比肩非洲最落后的国家。
但朴正熙抓住机会,抱紧美国大腿,派兵越战,把韩国变成美军的后勤基地。再加上美国产业转移,韩国经济腾飞,钢铁、造船、电子一路狂飙。
经济飞速发展带来一个新问题——缺人!韩国年轻人嫌苦不愿干的工作,比如建筑、工厂、餐饮、家政,总得有人干。于是,目光自然投向了中国的朝鲜族。
换句话说,语言相通就是最大的“天然通行证”。
在韩国,很多外籍务工人员要花几年适应语言环境,而朝鲜族人几乎“零门槛”。再加上他们勤劳能吃苦,打工收入比国内高好几倍。特别是1992年中韩建交之后,出国淘金更是形成了潮流。有人干脆加入韩国国籍,也有人虽没换国籍,但长期生活在韩国,很少回国。
就这样,一部分人口慢慢流失。十年减少13万人,主要原因其实就是“人在韩国”。
这不是爱不爱国的问题,而是生活的现实选择。钱可以解决病痛,可以改变命运。对个体来说,这是合情合理的选择;对国家来说,却意味着人才和劳动力的流失。
如果换个角度想,其实这正提醒我们: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要留住人,关键是提供足够的机会。比如,延边这样人口流出的地区,能不能吸引更多产业落地?能不能让年轻人找到匹配的工作?这是值得深思的地方。
170万朝鲜族10年减少13万人,背后既有经济逻辑,也有人生选择。这既是东北的故事,也是全球化浪潮下的小缩影。毕竟,哪里有机会,人就会往哪里去。
各位领导,你们觉得呢?如果是你,在家乡和远方之间,你会怎么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