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曾国藩》系列之七
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我们总是不可避免地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他们的性格、信仰、处事方式各不相同。在这些人物当中,最让人头疼的莫过于那些多疑的人。这样的人做事犹豫不决,常常缺乏足够的信任感,似乎什么都要推敲一遍,永远不能做出明确的决定。更为棘手的是,他们往往擅长投机取巧,总想着不劳而获,却极少愿意承担责任。曾国藩对此深感厌恶,因为他非常清楚,与这样的多疑之人共事,注定难有好结果。然而,命运常常让人无奈,他不幸遇上了这样的人。
在道光年间,曾国藩因穆彰阿的推荐一跃成为翰林院侍讲,从一位默默无闻的候补检讨,摇身一变,成为了五品京官。这种转变在清朝的官场历史中堪称少见,既凸显了曾国藩的个人能力,也显示了穆彰阿在道光皇帝眼中的特殊地位。因此,京城中那些曾对曾国藩不以为然的官员们,顿时感到震惊,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曾经不起眼的年轻人。
曾国藩自然明白,自己能够晋升,并非仅仅依靠个人的才华,更因为穆彰阿这位权势人物的支持。穆彰阿在朝廷中权力极大,几乎没有哪个官员敢轻易与之为敌。曾国藩深知这一点,他也意识到自己在这些官员眼中的地位,更多是因为穆彰阿的庇护,而非他本人的能力。因此,他对那些纷纷前来祝贺的同僚,一律将其拦在门外,冷静且坚定地表示:“我能得到皇上的信任,实在是莫大的荣幸,唯有竭尽全力办差,才能不辜负朝廷的期望。今后,希望各位同仁能够鼎力相助,绝不负皇恩。”
这番话,虽是惯常的官场套话,却也消除了许多人心中的疑虑。下属们感到曾国藩并非那种会心生怨恨、对别人有所提防的人,反而更多的是一种信任和期许。曾国藩的冷静与沉稳,便给了他们一种安全感,使得彼此间的合作更加顺利。
然而,曾国藩毕竟从一名候补检讨骤然升至五品官员,面对这些高官厚禄的职责和复杂的官场人际,他的经验显然不足。于是,有些心怀不轨的官员便开始试图通过拉拢、谄媚来获取个人利益。有人悄悄向曾国藩告发,称他的一位上司——翰林院侍读学士赵楫,正暗中陷害他。曾国藩当然明白,赵楫正是那位时常言辞尖锐的上司。赵楫性格多疑,虽然表面上是汉人,却内心极度看不起汉人,总是尽力与满洲官员拉近关系,心思深沉。这一点,在翰林院中,几乎所有人都心知肚明。
按理说,赵楫的官职高于曾国藩,位列从四品,而曾国藩则是从五品官员。在清朝等级森严的官场体系中,赵楫无疑是曾国藩的上司,理应对他保持敬畏。然而,赵楫显然看到了曾国藩背后强大的支持力量,特别是穆彰阿的庇护,使得他心生畏惧。于是,他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转变。曾国藩刚刚上任,赵楫便开始在各种场合,假惺惺地赞美他的才干与能力,极力巴结。
尽管如此,曾国藩并未被赵楫的虚伪话语所迷惑。他依旧以一种下属的身份,恭敬有礼地对待这位上司。赵楫表面上连连称谢,内心却是惴惴不安。他清楚,曾国藩未来定会成为自己的上司,而自己此刻对曾国藩的态度,恐怕已经无法弥补过去的隔阂和误解。
这种态度转变让曾国藩更加警觉,他开始对赵楫保持一定的距离,工作上只是尽职尽责,私下里则一切避免交往。曾国藩从过去被陷害的教训中汲取了深刻的经验,他更加坚信:与那些多疑、缺乏责任心的人共事,最终只会伤及自己。因此,他小心翼翼地与赵楫保持着清晰的界限,不给对方任何可趁之机。
在这种官场的复杂局势中,曾国藩逐渐理解到一个道理:与多疑之人合作,往往会因为他们的不信任和推诿,导致工作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多疑之人总是希望他人为他们的决策承担责任,却自己又不愿承担任何后果。在这种心态下,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无法达成真正的成果。
有了这份理解,曾国藩采取了“公事公办,私事不谈”的应对策略。这种方法看似简单,但却是他应对职场复杂局势的智慧所在。通过这一方式,他成功避免了被赵楫找机会陷害的风险,工作逐渐稳定下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曾国藩的心态开始发生变化。在稳定了官职之后,他决定以更实际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穆彰阿的感激。然而,如何表达这一份感恩之情,成了曾国藩的难题。他一方面想送一份体面、得体的礼物,然而又担心送得太轻无法表达自己的心意,送得过重又会令自己财力捉襟见肘。这件事,成为了他心头的难题,究竟如何处置呢?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