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刘备白手起家,从无到有地建立蜀汉政权,其创业之路可谓艰难异常,几乎每一次起事都伴随着失败与挫折。幸运的是,他身边始终有诸葛亮、简雍、孙乾、关羽、张飞、赵云等文臣武将忠心相随,不离不弃,才最终成就一番伟业。然而,并非所有三国时期的顶尖猛将都愿意追随刘备,历史上就有六位悍将宁死也不愿归降,其中四人被处死,唯有两人得以善终。这六人分别是谁,他们的结局又有何不同呢?
首先被处死的四位分别是陈宫、高顺、张任和庞德。陈宫与高顺都是吕布手下的核心人物。陈宫是吕布的首席谋士,智谋堪比诸葛亮,善于筹划战局;高顺则是“陷阵营”的统领,作战勇猛,每逢战斗必冲锋在前,被视为吕布麾下第一猛将。在吕布与曹操争夺兖州失败后,吕布投奔了徐州的刘备,但陈宫与高顺依旧对吕布忠贞不二,不肯改投刘备。白门楼之战吕布覆灭后,两人拒绝向曹操归降,也未向刘备求情。如果当时他们向曹操的盟友刘备开口,或许刘备能够说服曹操饶他们性命,但二人视死如归,最终一同赴死。
张任则是益州刘璋的爱将,既有胆识又有谋略。他曾设伏射杀庞统,围困张飞,甚至在刘备攻取益州时顽强抵抗。诸葛亮为了活捉张任,动用赵云、张飞、黄忠、魏延、严颜五位大将合力围捕。虽然人被俘虏,但张任的忠心不动摇,无论刘备如何劝说,他都坚决拒绝投降。最终,诸葛亮只能尊重其选择,下令处斩。
庞德的情况与张任颇为相似。他原本是马超的先锋,却被旧主抛弃,后归顺曹操。从那时起,庞德便立下誓言要以死报答曹操的知遇之恩。在襄樊之战中,他抬棺应战,与关羽血战到底,被俘后仍不为所动。关羽甚至提到旧主马超和庞德的兄长庞柔劝降,他依旧坚持立场。无奈之下,关羽只能下令将其斩首,刘备因此失去了一位难得的猛将。
至于得到善终的两位,则是张辽与张鲁。张辽同样是吕布旧部,白门楼上他与陈宫、高顺一样,起初表现出宁死不降的姿态。曹操下令处决时,刘备与关羽出面求情,这才保住了张辽的性命。然而,张辽并未因此投向刘备,反而选择效忠曹操,并在日后屡立战功,成为“五子良将”之首,直至公元222年病逝,获谥“刚侯”。
张鲁则是五斗米道的第三代天师,汉初三杰张良的十世孙。他在汉中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本可安心传道,但局势所迫,必须在刘备与曹操之间选边站队。最终,张鲁选择归顺曹操,放弃了与刘备合作的机会。虽然有人讥讽他“宁为魏公奴,不为刘备上客”,但他仍坚持自己的决定,最终被封为镇南将军、阆中侯,公元216年去世,享受高位而终。
综上所述,刘备虽有“仁德之君”的美誉,吸引了无数贤才,但这六位猛将宁死不屈,不愿辅佐刘备。陈宫、高顺、张任、庞德以死殉志;张辽与张鲁虽得善终,却选择了另一条道路,最终与蜀汉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