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5年,清军将领陈国瑞突然率部袭击济宁,击杀了淮军数十人。这一举动让淮军统帅刘铭传大为震怒,双方很快爆发激烈冲突,甚至将争端闹到曾国藩那里,请求裁决。
陈国瑞原本是太平军的重要将领,后来投降清廷,被僧格林沁收编。他骁勇善战,冲锋陷阵时极具威慑力,因此深受僧格林沁器重。后来,他又受到恭亲王奕訢和醇亲王奕譞的赏识,一度风头无两。然而,虽然作战勇猛,陈国瑞却桀骜不驯,纪律极差,仗着后台硬,常常与其他清军发生冲突,甚至擅自劫掠地方州府,导致民怨四起。
1865年的高楼寨之战中,僧格林沁战死,所部八千八旗精锐几乎全军覆没。清廷顿失屏障,只得命曾国藩督师,令湘军、淮军北上主持战局。陈国瑞在突围中所部损失惨重,从原本的两千五百人锐减到不到九百。虽然他身受重伤,但因朝廷需要平衡湘、淮两军势力,陈国瑞未受处分。然而,失去了僧格林沁的庇护,他逐渐被曾国藩边缘化,军中粮饷也大为紧缺,这让他心生不满。
当得知刘铭传攻下济宁这一运河重镇后,陈国瑞打起了主意。他惯于抢夺友军军资,早年就因粮饷与袁甲三、李昭寿爆发过冲突,还曾劫持李显安,夺得大量盐包。此时,他再次图谋淮军的粮食与洋枪。率五百兵马,他突袭淮军营垒,强行劫掠,杀敌数十人。可惜这次他踢到铁板,刘铭传并非软弱可欺之辈,随即反击,将陈国瑞打得大败,还将他生擒,囚禁在屋内,刻意以清粥示惩。
两人不久便各自上诉于曾国藩,互相推卸责任。曾国藩清楚问题出在陈国瑞,特意写下数千字的批牍,援引各地督抚、将领的意见,劝他收敛自持。然而,陈国瑞毫无悔意。最终,曾国藩只得奏请朝廷,革去其黄马褂与帮办军务之职,但仍让他带罪效力。
尽管一度失势,但在清廷权力平衡的需要下,陈国瑞很快重新被利用。1868年,他在恭亲王和醇亲王的支持下,率领神机营出战,继续参与对西捻军的征剿。然而,他依旧沿袭旧习,频频劫掠湘、淮军的军资。刘松山、郭宝昌、程文柄、张曜、宋庆等悍将,对他避之不及。即便如此,他因战场上的价值,始终未被彻底弃用。
西捻军覆灭后,陈国瑞部队被遣散,本人却依旧优渥无忧。若能收敛行事,他本可安享晚年。可惜他依然在扬州横行不法,无视朝廷法令,终遭报应。1875年,他被流放宁古塔戍守,七年后病逝。
讽刺的是,即便如此,仍有山东巡抚福润、湖广总督张之洞、安徽巡抚沈秉成等封疆大吏纷纷上奏,力陈其战功。清廷最终为他恢复官职,并在其旧日战功之地修建祠庙,以示纪念。
这段历史,既展现了陈国瑞骁勇善战的一面,也折射出其恃功自傲、目无军纪的顽劣性格。他的结局,正是骄恣与争斗之下的必然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