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翻宋词,又读到李煜那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当时手里的茶都凉了半截。你说这人啊,没经历过大起大落,哪能写出这么戳心窝子的话?以前总觉得李煜就是个只会风花雪月的皇帝,后来才知道,他被俘后的那些词,每一个字都像浸了血似的。
我记得第一次读《虞美人》的时候,还在上学,老师讲他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那时候只觉得句子美,根本没懂里头的痛。直到后来去南京,逛到以前南唐的宫殿遗址,站在断壁残垣跟前,突然就想起他写的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你说他望着月亮的时候,脑子里会不会闪过以前在宫里喝酒赏花的日子?
有人说他肯定悔了,当初要是不沉迷享乐,好好治理国家,也不至于落得国破家亡的下场。可我有时候又琢磨,悔这个字,哪有那么简单?他当皇帝的时候,本来就不是那块料啊。听说他最爱跟宫里的大臣一起填词,有时候通宵达旦,连早朝都忘了上。有次读到他写的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你能想象那场面吗?满殿的美人,悠扬的乐曲,他坐在中间,哪里会想到几十年后,自己会变成阶下囚,连思念故国都得偷偷摸摸的。
不过话说回来,他被俘后写的词,跟以前真是不一样。以前写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全是儿女情长的小情小调;可后来写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一开口就是家国山河,那种落差感,想想都觉得揪心。有次我跟朋友聊起这个,朋友说,要是他没经历亡国,可能一辈子都写不出这么深刻的词。你说这算不算是一种讽刺?用整个国家的覆灭,换来了几首流传千古的词。
我有时候会忍不住想,他在写下 “问君能有几多愁” 的时候,到底在愁什么?是愁自己的命运,还是愁那些跟着他受苦的百姓?要是真悔了,他会不会在心里骂自己当初太荒唐?可我又觉得,他可能更多的是无奈吧。他本来就不是个有野心的人,据说他登基的时候,还哭着说自己不想当皇帝。要是生在普通人家,他或许能做个逍遥自在的文人,不用背负这么多的痛苦。
前几天看一个纪录片,里面说李煜被俘后,宋太宗对他一直不放心,总觉得他还想着复国。后来他写了《虞美人》,太宗听说后特别生气,直接就赐了毒酒。你说他写这首词的时候,是不是早就料到会有这样的结局?明知道说 “故国不堪回首” 会惹祸,可还是忍不住要写,这种执念,到底是因为悔,还是因为太想念以前的日子?
我有时候会把自己代入进去想,要是我从一个养尊处优的皇帝,一下子变成连自由都没有的俘虏,我会怎么样?可能早就崩溃了吧。可李煜还能写出这么多好词,把心里的痛都揉进文字里。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能透过这些词,看到一个真实的李煜,不是那个昏庸无道的皇帝,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无奈的可怜人。
现在再读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还是会觉得心里沉甸甸的。你说他到底悔不悔当初的享乐?或许悔过吧,在某个夜深人静的时候,想起故国的山河,想起那些因为自己而受苦的百姓,肯定会有后悔的时候。可我觉得,更多的还是一种无力感,他就像一片飘在水上的叶子,根本没办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有时候真的很佩服古人,能把心里的情绪用这么美的文字表达出来。李煜的词,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他自己的一生,也照出了所有身处困境中的人的无奈与痛苦。不管他当初有没有悔,这些词都已经成了经典,每次读的时候,还是能让人感受到那种深入骨髓的愁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