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长子,自幼便接受了父亲的严格教导。作为父亲的亲生长子,他从小被培养成未来的继承人。朱元璋登基后,按照自己的继承理念,立朱标为皇太子,正式宣布他为帝位的接班人。朱元璋始终坚持“居嫡长者必正储位”的继承制度,主张由嫡长子继承王位,这是他对传统家族继承的坚守。
然而,命运对朱标并不宽厚,年仅38岁的朱标突然去世,令整个国家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更为不幸的是,朱标的长子朱雄英也在年仅8岁时去世,这使得朱元璋原本规划好的皇位继承计划面临崩塌。长子朱标和长孙朱雄英的相继去世,深深打击了朱元璋的心志,并彻底改变了他原有的继承安排。
在朱标去世后,朱元璋不得不做出艰难的决定,最终立了朱标的三子朱允炆为皇太孙,即后来的建文帝。此举看似违背了朱元璋一贯推崇的嫡长子继承制,这个决定的背后,似乎隐藏着复杂的考虑。
朱标去世后,朱标的家族还有四个儿子,其中三子朱允熥是太子妃常氏所生,常氏是开国功臣鄂国公常遇春的女儿。而朱标的次子朱允炆、四子朱允熞以及五子朱允熙则是由吕氏所生。因此,按理说,三子朱允熥应当是事实上的嫡长子。然而,朱元璋最终选择了朱允炆而非朱允熥,这其中的原因至今无确切记载,但从几个方面可以推测出朱元璋的考虑。
首先,朱允炆的年龄或许是朱元璋做出选择的重要因素。朱允炆比朱允熥年长一岁。等到朱允炆被封为太孙时,已经年满15岁,而朱允熥还不到14岁。如果朱元璋突然去世,年仅14岁的朱允熥显然无法迅速接管国家大权,朝政的控制权可能会落入其他人的手中。相比之下,已经超过15岁的朱允炆,显然能更早地承担起统治重任,避免出现幼主无力掌控政权的局面。对朱元璋而言,这样的局面是他无法接受的,因为他从未希望自己辛辛苦苦建立的江山落入他人之手,失去对权力的掌控。
此外,血脉背景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朱元璋清除了胡惟庸案和蓝玉案中大量与他结下深仇的淮西勋贵,基本上扫除了他们对朝政的威胁。而朱允熥的母亲常氏背景强大,她是常遇春的女儿。常遇春作为明朝开国功臣,在军事上有着不小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常遇春与蓝玉有亲戚关系,朱允熥背后可能有着过多的军事势力。如果朱允熥继位,或许会导致更多的武将干预朝政,威胁到朱元璋建立的政权。而朱允炆的母亲吕氏,尽管出身平凡,但她是当时一位具有一定政治影响力的文官吕本的女儿。在文官体系中,吕家相较于常氏一派的军事背景显得更加稳重。因此,朱元璋认为,朱允炆能够更好地在自己去世后,确保皇权不受其他势力的干扰。
值得一提的是,常氏较早去世,而吕氏后来被立为太子妃,使得朱允炆具备了嫡子身份。这也使得朱元璋更加坚定了选择朱允炆作为继承人的决心。然而,历史往往充满变数,朱元璋的设想并没有完全按照预期展开。
随着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历史的车轮骤然转向。建文帝的皇位最终被自己的叔叔朱棣夺走,朱元璋所设计的皇位继承路线完全被打破。根据原本的嫡长子继承制,如果朱标没有过早去世,按照朱元璋的设想,应该是朱标继位,继而是朱允熥,之后则是朱允熥的长子朱文某(虽未留下名字)。而如果朱标和朱元璋一样选择了朱允炆,那么皇位继承顺序应该是朱标→朱允炆→朱允炆的长子朱文奎。无论哪一种方案,朱元璋都能接受。
然而,历史并没有按照计划发展。最终,朱棣继位,开启了另一条与朱元璋规划完全不同的继承道路。明朝的皇位继承顺序逐渐转向了朱棣一脉,继而是朱高炽(朱棣的嫡长子)和朱瞻基(朱高炽的长子)。尽管如此,朱棣的继位也没有违背朱元璋的初衷,依然遵循了嫡长子继承的原则,保证了明朝皇位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