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执政时期,麾下聚集了许多名将,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便是“五虎上将”。在这其中,卫立煌尤为引人注目,他被誉为“虎将”,一生充满波折与传奇。虽然在国民党失势后,他辗转香港经商而失败,几乎一无所有,但最终他仍然回归祖国,留下了一段感人至深、振奋人心的历史故事。
少年立志,自古英雄出少年
卫立煌生于1897年,故乡是安徽合肥。他的父亲是当地的小乡绅,却在他年仅八岁时不幸早逝。从此,年幼的卫立煌只能依靠哥哥抚养。但即便如此,他依旧勤奋读书,熟读经史子集,对中华五千年历史了然于心。那时的清王朝已摇摇欲坠,腐败无能。辛亥革命的浪潮席卷全国,这股新思潮也深深影响了卫立煌。年少的他投身新军,追随孙中山投身革命。然而,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二次革命”与护法运动皆告失败,旧民主主义革命走进死胡同。尽管如此,这些历练锻造了卫立煌坚毅的性格。凭借在战场上的勇敢与胆识,他很快从排长升至连长、营长、团长。1920年,孙中山甚至亲自赠予他一张亲笔题字的照片,以示器重,这无疑是对年轻卫立煌最大的肯定。
光辉战绩,名副其实的虎将
卫立煌的军事才能在多场战役中脱颖而出。1918年,他在讨伐段祺瑞的战斗中,率领残部反败为胜,初露锋芒。1930年中原大战时,蒋介石命其守卫南京,他以坚毅之姿挡住了敌军,赢得“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美誉。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为打破僵局,派冈村宁次亲自率军攻占郑州。危急时刻,卫立煌誓死抵抗,最终收复失地,守住中原要冲。1942年缅甸作战中,中国远征军屡遭挫折,局势危急,卫立煌临危受命,打通滇缅公路这条生命线,为中国抗战后勤输血。盟军统帅史迪威将他称为“国民党最能干的将领”,而美国出版的《中国人名大辞典》也给他冠以“常胜将军”的称号。
胸怀大义,品格高风亮节
卫立煌不仅是骁勇的将军,更是有大义之人。华北事变后,国共两党建立统一战线,但蒋介石仍坚持“攘外必先安内”,多次发起对共产党的围剿。在此背景下,国民党内部对共产党多持敌视态度。然而卫立煌却能以兄弟之情相待八路军。在1938年,他顶住压力,将部队的余粮余弹拨给八路军,仅一次就提供了25颗手榴弹与100万发子弹,给予敌后抗战极大支持。正因如此,他一度遭蒋介石猜忌,甚至被怀疑为地下党,戴笠更亲自派人秘密调查。随着解放战争形势明朗,蒋介石对其更加不满,指责他在东北指挥不力,险些将其置于绝境。1949年初,卫立煌不得不避走香港。为了养家,他尝试经商,却被骗得倾家荡产,生活困窘。
魂归故里,晚年归国
1955年,中共中央得知卫立煌在港的困境,亲自安排他与妻子由香港至澳门,再赴广州,最终回到祖国怀抱。毛泽东主席更亲自致电表示欢迎与慰问,邀请他早日赴京相见。卫立煌见到新中国的繁荣与欣欣向荣,心中感慨万千,亲笔写下《告台湾袍泽朋友书》,表达了对祖国统一的殷切期盼。此后,他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等职,为国家建设贡献余热。1960年1月17日,他在北京病逝,葬于八宝山,享年64岁。
后记
正如臧克家在诗中所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卫立煌无疑属于后者。他不仅以战功震慑敌寇,更以高尚品格赢得人心。他的一生,是中国近代历史中一段可歌可泣的篇章,值得后人永远铭记与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