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艺这个名字,放在浩瀚的历史长河里,并不算响亮。知道他的人不多,原因大体有二。其一,他的儿子罗成在民间传说和小说里声名赫赫,但事实上历史上并没有这个人,那是文人虚构出来的英雄。其二,罗艺本人虽是勇猛之将,却也污点不少,他的性格残忍狡诈,又自负骄横,因此在史书中并未留下光辉的形象。俗话说“因果循环”,罗艺的命运也难逃自身性格的牵制。那他的一生究竟经历了哪些故事?又为何会走上反叛李世民的道路呢?
罗艺生于公元588年,是隋朝人。要用今天的话来说,他可算是一个正宗的“官二代”。其父罗荣官至隋朝左监门将军,这是皇宫内守卫的要职,位高而不轻。按理说,有这样的家庭背景,罗艺若想凭借父荫仕途顺遂,实在不难。但他偏偏不走这条路,倔强要凭自己闯出一片天地。这份执拗,也成为他鲜明的个性之一。
罗艺自小习武,尤其精通骑射。他并没有直接继承高位,而是从军中底层开始,一次次用战功积累名望。最终,他官至虎贲郎将,这个职位背后是无数次血与火的搏杀,是刀尖舔血换来的荣耀。公元612年,隋炀帝执意东征高句丽,此役对大隋来说是灭亡的开端,却成为罗艺声名崛起的契机。天下动荡,群雄四起,乱世正是武夫建功立业的时机。
在乱世中,涿郡成为焦点之地。因城中粮草充足,财富丰厚,各路起义军纷纷虎视眈眈。但城中守将畏缩不前,不敢迎敌。就在此时,罗艺却主动出战,他率部与义军血战,作风凶狠,纪律森然,战斗力极为强悍。经过这场激战,他不仅威名大震,还赢得百姓信任。借助声势,罗艺清除了城中其他将领,自立为主,随后扩张势力,掌控幽州和营州。他已然成了东北地区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王世充、窦建德、李渊三强争霸之时,罗艺也成了各方都想争取的对象。思虑再三,罗艺投靠了李渊。
事实证明,这是一次正确的抉择。李渊后来统一天下建立唐朝,而罗艺因归附及时,获得了极大的自主权,他仍能掌握兵权,这正合他心意。李渊也不吝封赏,武德三年封他为燕王,还赐国姓李氏,唐初的罗艺因此又被称为李艺。此后,他多次随军出征,表现勇猛。讨伐刘黑闼时,罗艺指挥部队大破敌军,斩俘八千,立下大功。面对窦建德十万大军压境,他又运用奇兵截击敌军于渡河之时,苦战百余日,终迫敌退走。这些战绩,使他屡受高祖重用,官至左翊卫大将军。
然而,乱世将军的宿命往往如此:功高震主,渐生骄恣。罗艺自恃战功,不再将他人放在眼里,更不幸的是,他被卷入了皇位之争。在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的对立中,罗艺选择了李建成。公元626年,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即位为唐太宗,开始论功行赏。表面上,他仍封罗艺为开府仪同三司,赐予食邑一千二百户,恩宠不减。可罗艺心知肚明,自己曾是李建成的旧部,这份赏赐只会让他更心虚不安。
果然,第二年正月,罗艺便仓促起兵反叛,直逼长安。然而这一次,他失去了部下的拥护,军心早已涣散。尉迟敬德的部队尚未赶到,他的部众便暗中商议要杀死罗艺。罗艺虽及时察觉,但已无力回天。最终,他在逃亡途中被部下所杀,人头被送至长安,朝廷也收回了赐予他的李姓,他死时又还原为罗氏。
回顾罗艺的一生,他是战场上的猛将,果敢有谋,战功卓著;但他也残忍骄横,锋芒毕露。两次关键抉择决定了他的命运:一次是明智地归附李渊,成就功业;另一次却是押错宝,站在李建成一边,最终落得反叛而死的下场。罗艺的结局,正印证了乱世英雄的悲凉宿命——纵有武功赫赫,终究也难逃性格与选择的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