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的电波传遍全国,天皇亲自宣读了一份名为《终战诏书》的文件。许多人在第一时间以为这就是日本正式宣布投降的信号,认为这意味着日本彻底接受了中、美、英三国所要求的无条件投降。然而,如果仔细审视,这份诏书中并没有明确出现“投降”一词。它的名称是“终战”,而不是“投降”,这背后实际上隐藏着日本当时复杂的心理与政治算计。
其实,在这一天到来之前,日本内部的矛盾已经激烈到难以调和。早在1945年8月8日,也就是苏联正式对日宣战的第二天,日本就召开了最高战争指导会议,讨论是否接受《波茨坦公告》。会议上,主战派仍然坚持殊死抵抗,主和派则力劝结束战争,场面争执不休,谁也无法彻底说服对方。天皇裕仁虽未公开表态,但心中早已认清了败局。到了8月10日,日本政府通过中立国瑞士、瑞典,秘密向中、美、英、苏四国传递了愿意投降的意向。
不过,这并不代表日本是真心服软。实际上,天皇私下里还附带提出了四个条件:一是保留日本的“国体”,也就是天皇制度;二是由日本自己负责解除武装和遣散军队;三是不允许盟军直接占领;四是战犯的处理必须由日本政府自行决定。这些条件经过秘密渠道传达给美国,结果遭到美国断然拒绝。美国再一次强调,日本必须无条件投降,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但美国也留了一个模糊的余地,即天皇制度的存废由日本人民和盟军最高司令决定。正因为如此,裕仁才下定决心接受《波茨坦公告》。
8月14日,裕仁召开了最后一次御前会议,主战与主和双方依旧僵持不下,僵局迟迟不能打破。天皇这才亲自出声,要求会议立即停止争吵,并命令内阁首相铃木起草《终战诏书》。为了掩盖侵略罪责,维护天皇和军方的所谓“荣誉”,诏书经过多次润色,直至裕仁本人亲自过目定稿,才最终向全国播出。
在这份《终战诏书》中,开篇便写道:“朕深鉴于世界大势及帝国之现状,欲采取非常之措施,收拾时局。”字里行间,天皇把自己装扮成高瞻远瞩的救世之主,好像是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