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名著,久经读者与观众的检验。即使没有读过原文,很多人也看过它的影视改编或戏曲演绎,对故事大势大局有所耳闻。若谈到三国时期最具智谋的人物,诸葛亮往往被摆在第一位。从他辅佐一介寒门的刘备走出困境,到后来在劣势中帮助刘禅稳住局势,他的才干与远见都在历史与传说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可以说,他在三国格局中扮演的作用,远非寻常武将可比。
讲到草船借箭这一桥段,最具戏剧性的无疑是周瑜的试探与诸葛亮的巧计。周瑜意在以短期内造出十天十万箭的目标来难为诸葛亮,而诸葛亮却反以更高的效率回应,声称三日就能筹得箭矢,以防因拖延而错失战机。周瑜见此大喜,当即以书面军令状表示要铲除亮才放心。
随后,周瑜命鲁肃前去打听真实底细。诸葛亮则以一个看似平常却极具机巧的要求回应鲁肃:借来二十只船,每船装备三十名水手,船体以青布为帆,船舷两侧竖起数以千计的草把,用以遮挡与干扰敌人的视线。这一切,我自有妙用,但务必确保周瑜不得知其中关键,否则计划就难以实现。鲁肃听后感到疑惑,不过还是按兵静待时机。
三天之后,诸葛亮果断下令让船队在浓雾中缓向曹营北岸出发。曹操见状大惊,担心其中埋伏,遂命六千将士对着草船放箭,箭雨瞬时如潮涌而至,草船被密密麻麻的箭支覆盖,像被装扮成一只刺猬的船只。不久,诸葛亮下令众人高呼“多谢曹丞相赐箭”,随后调头撤回,众船在雾中背向而去。
关于这场奇计的效用,世人自然会生出疑问:若曹操真的点火攻击,草船会否被焚成灰烬,形势随即逆转?书中对这一点解释并不充分,但也不难理解诸葛亮的处境与才智。外界环境对结果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江上弥漫的浓雾与潮湿空气,使得任何火攻在短时间内都难以取得决定性效果,火势很容易被湿气熄灭,资源消耗极大,反而影响局势。
从内部条件看,诸葛亮这次安排极少量的士卒,恰是为了降低风险。若草船着火且局势难控,船队很可能靠近曹军船只实现相互毁灭式的碰撞,哪怕这一过程会造成双方少量牺牲,也不利于全局。因此他选择用限制兵力、以巧取胜的办法来完成任务。曹操一向精于算计,若他也同步意识到这一点,自然不会轻易动用火攻,否则大局就会因不可控的因素而坠入损失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