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之所以能够最终统一天下,远不止靠一场场战争的胜负,更靠他对人心的洞察与用人的能力。能在乱世中识别出有才之士,并把他们安放在最能发挥作用的位置,往往比单纯的军事谋略更为决定性。历史上被称作汉初“三杰”的张良与其他谋士固然功不可没,但在他们背后,还有一位同样关键的智者一直在默默支撑着他,那就是陈平。陈平并非只在战场上出谋划策,他更擅长用人、用势,善于把各种资源和时机拼接成对刘邦有利的格局。
张良的策略多走正道、正大光明的路线,强调以光明正大的方式与对手对抗,他倡导的思路往往讲究制度、道义与长期的稳固;而陈平则更具灵活性,愿意在必要时择善而用,甚至不拘泥于传统礼法的框架,善于发挥人、事、时、地的综合作用,常常通过巧妙手段达到目的。陈平深知,在乱世里,单靠道义并不总能奏效,只有打通对方的利益链条、利用可利用的一切资源,才能让对手主动暴露破绽,从而为刘邦争取更大的主动权。
陈平小时候家境贫寒,但他对书本的渴望极强,日夜钻研,勤学不辍。家里虽然贫穷,哥哥却主动承担起谋生养家的重担,陈平则把全部心力放在学习之上。成年后,家道虽仍不富裕,但他通过自己的才智和人际关系,终于为自己打开了一道通往前途的门。一次偶遇富商张负,标志着他命运的转折。张负的孙女虽有财富,但因前五任丈夫相继离世,没人敢娶,陈平看准时机主动求亲,经过张负的考验,最终赢得同意,于是获得了家庭的经济后盾,从而安心投身于谋局之中。
在陈胜起义的风云时期,陈平先投奔魏王,之后又转投到项羽阵营,为后来的局势埋下关键伏笔。与刘邦在鸿门宴相遇的那一刻,陈平对他的才华与气质产生了深深的认同。虽然张良当时也身陷敌营,但他对刘邦的前途同样抱有信心。陈平在幕后迅速行动,先以调虎离山之计把范增从关键一线引离,然后趁乱救出刘邦,自此他成为刘邦最重要的谋士之一,并随之踏上随军征战、并肩推翻秦末割据的征程。
陈平最著名的“六出奇计”成为他留给后世的传奇。这六计各有侧重点,常在关键时刻发挥决定性作用。第一,运用离间之术,挑拨项羽与范增之间的信任,削弱对方的协同能力;第二,巧妙伪装诱敌,帮助刘邦在荥阳等地安全撤退,避免正面硬拼带来的重大损失;第三,提出并促成对韩信的任用与封赏,借此稳住韩信的忠心,确保他在后续战争中的核心作用不会动摇;第四,联合齐国对楚国形成合力,促成对楚的最终压制,使刘邦获得决定性胜利的契机;第五,帮助刘邦就异姓诸侯王的格局进行统筹安排,以便在日后的政治清算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第六,则着眼于解除匈奴的包围与威胁,确保汉朝在初期阶段就能取得相对稳固的安全环境。
对于张良和陈平谁在帮助刘邦建立天下方面贡献更大、谁更聪明这一问题,历史上常有不同的解读。张良以稳健、正直和长远的政治谋略著称,善于在制度与联盟层面铺设基础;而陈平则以灵活、敢于打破常规的策略著称,擅长在危局中化繁为简、以小博大。两人各有千秋,也各自承担着不同性质的使命。也正因为有他们在不同的阶段以不同的方式支撑,刘邦才能在乱世中不断聚拢人心、稳定局势、最终成就大业。到底谁对刘邦的帮助更大、谁更聪明一些,答案多半取决于你强调的是“路数”和“阶段性贡献”的差异,而非简单的孰优孰劣。你更愿意把焦点放在张良的正道稳健,还是陈平的灵活机巧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