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曹操、孙权、刘备三大英豪,鼎足而立,彼此之间风云激荡,谁也未曾真正占据上风。诸葛亮、郭嘉、周瑜等智谋过人的谋士们在这场权力斗争中各施其能,策马奔腾,运筹帷幄,竭尽所能为自己的主公争取最大利益。而蜀汉的关羽、张飞,魏国的五子良将,东吴的甘宁、周泰等英勇猛将们,也各自扛起战刀,决战沙场,勇猛无畏,誓死保卫自己的国土与主公。然而,正当三国之间斗得不可开交时,局势发生了意外的转折。魏、蜀、吴三国的争霸最终以一种令人惋惜的结局收场——“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三国的力量,无论多么强大,最后竟然被历史的车轮碾过。正如古人所言,“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司马懿这位曾隐忍多年、深藏不露的权谋家,最终成为了最终的胜者,横扫三国,建立了自己的王朝。
司马懿是一位极具智慧的军事与政治人物,堪比诸葛亮,但他与诸葛亮不同的是,司马懿并非以忠诚和义气为首要准则,而是一个典型的投机取巧的利己主义者。在曹操、曹丕等雄主仍在世时,他精心扮演着一位忠诚老臣的角色,低调谦和,隐藏自己的雄心壮志。而一旦机会出现,司马懿便毫不犹豫地展露出锋芒,一步步消除面前的障碍,为自己的权力之路铺路。经过数十年的韬光养晦,司马懿终于脱颖而出,成为魏国的实质掌权者,为司马家族的未来和西晋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嘉平三年八月,年迈的司马懿在病榻上度过了自己最后的时光,73岁的他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晋书》记载,在临终之际,司马懿召集了自己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等子孙及亲信,亲自安排了自己的后事。临终前,司马懿留下了一句令人深思的话:“子弟群官,皆不得谒陵。”他特意禁止自己的儿孙及朝中官员前往自己的陵墓祭扫。作为司马家族的领袖,司马懿拥有崇高的威望,他的遗嘱也自然得到了严格遵守。从此之后,直到西晋灭亡,他的后代再也没有人敢前往他的大墓进行祭拜。
在古代社会,孝顺父母、忠诚于君是维护道德体系的基本原则。每逢节庆,儿孙们都会前往先人的墓地进行祭祀,这是自上而下的普遍习惯。而司马懿却反其道而行,让后代不得前往自己的墓地祭扫,这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深意呢?原来,这背后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悲剧。在外人看来,司马懿的这一要求令人费解,但在司马家族内部,却有着极为清楚的解释。正是因为司马懿曾参与策划了那个震动整个魏国的历史事件——高平陵之变。
魏明帝曹睿去世后,司马懿与曹爽共同担任了辅佐幼帝曹芳的重臣。但曹爽是魏国皇族成员,对司马懿早已心生忌惮,他清楚司马家族的势力已经根深蒂固,危及魏国皇权的稳定。为了确保自己的权力,曹爽不遗余力地排挤和打压司马懿的势力,甚至试图将司马懿排除在权力核心之外。
面对曹爽的步步紧逼,司马懿并没有急于反击,而是采取了典型的“韬光养晦”策略,他暂时压抑自己的雄心,耐心等待最佳时机。而曹爽因低估了司马懿的手腕和耐性,逐渐放松了警惕,不再将司马懿视为威胁。司马懿深知时机未到,便始终保持低调,暗中观察,伺机而动。
终于,在嘉平元年正月,魏帝曹芳与曹爽出征去郊外的高平陵祭拜魏明帝,而司马懿则留守京师。此时,司马懿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发动了震撼整个朝廷的“高平陵之变”。司马懿指挥心腹将领迅速封锁了洛阳城门和武器库,接着强迫郭太后发布命令,声称曹爽图谋不轨,必须处死。借此权力,司马懿大军直奔高平陵,将曹芳与曹爽团团围住,迫使曹爽缴械投降。曹爽猝不及防,兵力和粮草都已短缺,最终无力反抗,被司马懿当场斩杀。
曹爽死后,司马懿完全控制了魏国的政权,曹芳成为了名义上的皇帝,实则已被架空。司马懿成为了魏国的实权人物,掌控了朝政,司马家族的权力之路也迎来了关键的一步。然而,司马懿并不敢掉以轻心。由于他是通过高平陵之变夺取了权力,因此他深知任何时候都可能会有人效仿自己的做法,进行权力的逆袭。因此,在临终前,他留下了那句意味深长的遗嘱,禁止后代前往自己的陵墓祭拜。
司马懿虽然一生机智多谋,但他未曾料到,自己辛辛苦苦建立的西晋王朝,仅仅存在了四十多年便走向了灭亡。司马家族的事业最终毁于一旦,真是“力尽不知热,直至奉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