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对于丁汝昌的后人来说,心头的愤怒像潮水般涌动,久久难以平息。他们常常回想起先祖在甲午战争中的英勇身姿,记忆里那些场景仿佛还在耳畔回响:他带领靖远舰勇敢迎敌,奋力搏击,为国捐躯的决绝。战场上,靖远舰被劲风打得火光四溅、炮响震天,丁汝昌在船舷边指挥若定、胸怀国人的信念。最终,他因伤势过重被部下救离战场,随后以自尽的方式殉国。这一切,在他们心中构成了无上的荣耀,成为家族里流传不衰的民族英雄故事。
然而如今,一本名为《写给孩子看的中国史》的儿童读物,却在书中出现了“丁汝昌投降图”,这对后人来说无异于对祖先的公然污蔑。若孩子们读到这样的内容,便会把丁汝昌错认成投降日本的叛徒,这不仅在历史上造成误解,更会在未来的几十代人心中留下难以抹去的污点。对于丁氏后人而言,这样的失实描绘,是对家族尊严的挑衅,也是对先贤精神的亵渎。他们深知,历史并非可随意改写的碑石,一旦错位,便会给后来者带来错误的认知和无形的伤害。
这本书由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于2017年9月出版,作为小学生读本出版发行。书中那幅插图完全扭曲了历史事实,背后显然存在编者与审核者的严重失察,甚至让人怀疑在编辑流程中是否经过了必要的史实核验与学术把关。若对历史人物的命运、国家兴亡的关键节点没有严谨的考证,便很容易让错误的叙述在儿童读者的心中生根发芽,带来难以纠正的偏差与误解。
甲午战争虽然早已走过一百多年,但它所折射的惨烈与耻辱,却始终铭刻在民族记忆之中。此战的败局让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国家蒙受巨大的屈辱,也使得后人对英雄的记忆更加珍视。丁汝昌在战场上奋力抵抗,原本希望与战友同沉于大海,然而在关键时刻被部下托举到小船上暂避,孤身拒绝日军的劝降,最终英勇就义。与此同时,传闻中一些人以他的名义签署了降约,给后人留下了复杂的历史影像。这段历史的旁证与争议,成为后来人反思的一道历史课题。
为了平息民愤,清政府曾下旨抄家,并对丁汝昌的下葬问题作出严格限制,甚至让其后代被迫远离故土,漂泊在外。直到十几年后,真相慢慢浮出水面,丁汝昌才得以平反昭雪,世人才真正认知到这位民族英雄的真实面貌。丁氏家族自此以祖先的光辉事迹为荣,不论从事何种职业,都会以祖辈的高尚品格作为内在的鞭策,恪守不损祖宗名誉的信条,努力在各自的岗位上体现出坚韧与奉献。
然而,面对现在小学历史读本中对祖先的污蔑,丁氏后人再次陷入极度愤怒。他们强调,祖先长期被视为民族英雄,这一认知早已深深写进历史与教育的脉络之中,任何捏造都不能被允许。对于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进行此类历史断章取义、误导公众的行为,他们已开始考虑通过法律手段维护名誉与历史真相,决不让错误持续扩散。
近年来,所谓“毒教材”的问题日益严重,从教科书、辅导资料到各类儿童读物,存在着大量错讹甚至歪曲史实的情况。若这些错误被孩子们接触并内化,必然对他们的认知造成深远的负面影响,甚至削弱国民的历史判断力和国家认同感。尽管出版社已宣布回收这本书,但自2017年9月出版至今,已过去五六年光景,流通与销售的数量难以一一追溯,未必能够全部追回。
当孩子们看到插图时,往往会在不经意间接受错误的信息,将丁汝昌定性为投降者。这种误导一旦根深蒂固,纠正起来就异常艰难。面对这样的现实,社会各界需要深刻反思:如何减少类似的错误,如何建立更严格、透明的出版审核机制,尤其是在涉及儿童读物时,更应谨慎用史、用证、用笔,确保每一段历史都建立在确凿的学术依据之上。我们期望出版界从这次事件中吸取教训,尽快完善流程,杜绝再让类似问题发生于未来的孩子们读到的书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