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电视剧的开篇便以黄河决堤为背景,山东、河南等地大片田地被洪水淹没,百姓死伤无数,局势十分危急。在康熙皇帝召开的朝会上,八阿哥胤禩与太子胤礽依旧是极力称颂康熙,似乎只顾表忠心,而没有直面现实问题。真正指出朝廷弊端、提出实质性意见的,还是四阿哥胤禛。这也成为了康熙最终委派胤禛与十三阿哥胤祥前往江南赈灾、筹集银两的关键转折点。
在康熙的安排下,他晚年基本是将各部事务交由各个阿哥管理,而当时主管户部的正是八阿哥胤禩。在朝会上,康熙当面询问胤禩应如何解决赈灾问题,胤禩立即提出了两条建议:其一,立即下旨调动邻近省份的粮食送往灾区;其二,户部从国库中拨出银两,尽快修复水利与河工。听上去这两条建议都十分合理,堪称立竿见影的对策。可是,作为户部实际的主管者,胤禩最清楚户部如今的困境:早已是入不敷出,国库空虚,根本无粮可调、无银可拨。换句话说,这些建议看似周全,却根本无法执行。
那么问题来了,胤禩既然心知肚明,为何还要在朝会上故意提出这种根本无法落实的“空话”?重看《雍正王朝》才会发现,胤禩的真正目的并不是为了赈济灾民,而是为了在政治斗争中获得筹码。他想借着赈灾一事,将户部的亏空彻底暴露出来,而户部欠款最大的人,正是太子胤礽。换言之,胤禩的算盘就是借机打击太子,动摇其在康熙心中的地位。
在康熙眼里,黄河决堤是国难,户部理应全力支持赈灾,可偏偏此时太子却是户部欠款的最大“债主”,这无疑让康熙心中对太子的不满加深。若这件事处理不当,甚至可能直接加速太子失宠,废太子也绝非不可能的局面。因此,胤禩看似提出了解决之道,实际上是在精心布置一个陷阱。
再说到赈灾任务为何落在胤禛身上,而不是由身为户部主管的胤禩亲自负责。其实这背后另有深意。江南赈灾本就不是一件好差事。办得好,也要得罪一大批江南的地方官员,尤其是九阿哥胤禟背后盘根错节的势力;若办砸了,更会让朝廷颜面无光,皇帝对负责之人失望。八阿哥胤禩深知其中利害,所以坚决不肯揽下这个任务。
事实上,胤禩的“八爷党”之所以财力雄厚,靠的就是九阿哥胤禟与江南官员的贿赂与支持。江南可以说是“八爷党”的钱袋子,若是胤禩亲自下江南筹款,必然得罪九阿哥以及一大批依赖江南输血的官员,这无异于自断财源。因此,他绝不可能亲自出面。与此同时,若他承担了江南筹款的差事,未来追缴户部欠款这一“得罪全朝廷”的烂摊子,也会落到他头上。户部欠款涉及的官员众多,其中甚至有魏东亭这样的老臣、功臣勋贵以及宗室成员,一旦触动,势必引起全局反弹。那样一来,胤禩苦心经营多年的“贤王、宽仁”的形象就会彻底崩塌,他赖以聚拢人心的政治策略也会付诸东流。
所以,胤禩在朝会上明知户部亏空,却依旧建议拨款赈灾,看似引火烧身,实则是他政治算计的一部分。他既不愿触碰江南这块“财源重地”,也不想亲手去得罪满朝文武,只是将自己包装成关心国事的贤王,同时暗中等待机会,借户部的亏空来打击太子。然而,这种过度依赖谋略与心机的手段,最终却与他“以宽仁收买人心”的夺嫡策略相冲突,也成为他夺嫡失败的根本原因。
(全文约 54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