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本之争”愈演愈烈之际,首辅申时行再也无力在万历皇帝与朝臣之间周旋。为了避免继续被夹在两方的争执中,他选择了主动请辞。万历皇帝很快批准,他也欣然收拾行装,心满意足地归家养老,似乎终于卸下了沉重的担子。
此时,王锡爵正好因母亲病重,上表请假返乡侍奉老母。随后,他索性彻底辞去内阁职务,退出了纷乱的政治舞台。这样一来,内阁首辅的重担便落在王家屏肩上。他一上任,就不得不接手这场旷日持久的“国本之争”,其激烈程度颇有当年“大礼议之争”的影子。
然而,万历皇帝的态度依旧强硬。他以礼部给事中李献可为“靶子”,下旨将其贬黜,以此“杀鸡儆猴”。王家屏不甘示弱,毅然以内阁首辅身份封还圣旨,举动虽显刚烈,却彻底激怒了皇帝。万历震怒斥责他“迳驳御批,故激朕怒,甚失礼体”。王家屏虽遭痛斥,却依然坚持己见,不久果断递交辞呈,最终获准离任。
万历逼走王家屏后,忽然发觉朝中人才青黄不接。为了维持政局,他只得暂命赵志皋担任首辅,并紧急召回此前辞官的王锡爵。再度出山的王锡爵,面对的首要难题依旧是拖延了十余年的“立储”问题。由于万历一意孤行,册立太子的议题始终僵持,朝局因此动荡不安。
王锡爵(1534—1614),字元驭,号荆石,南直隶太仓(今江苏太仓)人,乃宋真宗时名相王旦之后裔,也是明朝第四十一位内阁首辅。他出生于富裕的士绅家庭,父亲王梦祥曾入南京国子监,颇具声望;母亲吴氏知书达理,贤良持家。王锡爵自幼受良好教育,聪慧好学,少年便才名初显。据传他出生时,一群喜鹊栖落王宅,久久不散,家人以为祥兆,遂取名“锡爵”,谐音“喜鹊”,寄托吉祥之意。
十二岁那年,他即考中秀才,令家族倍感荣耀。家人愈发重视培养,先后拜名儒为师,学业日进。1558年,他在应天府乡试中夺得第四名,得以进京参加会试。1562年,二十八岁的他金榜题名,不仅会试夺魁,成为“会元”,殿试更以榜眼之身跻身仕途。当年的状元正是申时行,二人一同步入官场,后来皆位至首辅,传为佳话。
王锡爵与申时行虽同乡同年,关系甚笃,却性格迥异。申时行善于圆融,处事灵活,常能进退自如;而王锡爵则性格耿直,刚毅不屈,认准的原则绝不妥协。《明史》对二人评论道:“时行柔和,而锡爵性刚负气。”
王锡爵初入翰林时,正逢徐阶掌权。徐阶为清除严嵩余党,大力起用新人。然而,身为“半个同乡”的王锡爵并未趋炎附势,而是保持清正,不愿逢迎。因而,他在徐阶当政期间始终未获重用,只能默默等待时机。
明穆宗即位后,重用师傅高拱。王锡爵因性情端方,逐渐被高拱赏识,授翰林侍讲学士,继而升任国子监祭酒、詹事府詹事。但因直言弹劾政务懈怠,触怒高拱,反遭贬斥。直到万历登基、张居正掌权,他才迎来新的转机。张居正推行改革,倚重王锡爵,委以重任。王锡爵亦大力支持改革,成为张居正的重要助手,名声渐盛。
然而,张居正“夺情”事件爆发,朝野震动。王锡爵本就不齿张居正的此举,加上万历严厉打击反对者,他的牛脾气再度上涌,毅然加入反对行列。结果,张居正愤而疏远,二人关系彻底破裂。王锡爵愤然辞官,回太仓闲居。
张居正死后,政敌群起而攻,声名扫地。王锡爵却保持公允,未随大流攻讦,反而主张客观评价,留存国体。此举显示了他的坚守与胸怀。1584年,万历再度起用他,入阁辅政。然因“立储”争执,他数度进退,终究未能化解矛盾。
在“立太子”一事上,王锡爵甚至提出“三王并封”之策,以缓解僵局,但此举惹得双方皆怒,终不得善果。他只好再次辞官,远离权场。即便如此,万历仍对他怀有敬意,屡次加封厚遇。
1614年,王锡爵辞世于家乡,享年八十一岁。万历皇帝得闻噩耗,追赠太保,谥号“文肃”,并下令建祠以供祭祀。他一生刚直不阿,进退有度,虽多次与权力格格不入,却始终以守原则、顾大局为己任,终为后人所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