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护军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军职,原名为“护军”,与“中领军”同属掌管禁军的要职。其起源可追溯至秦朝,到了两汉和魏晋时期达到权力与地位的巅峰。尤其在东汉末年,曹操为了加强对禁军的控制,将“护军”改称为“中护军”。此后,在魏、蜀、吴三国中,中护军成为固定设置的重要职位。由于中护军往往负责保护都城乃至皇室,因此担任此职的人必是深受统治者信任的核心武将。
一、赵云
赵云(?-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人,是三国时期蜀汉的著名将领。赵云身高八尺,仪表堂堂,英姿非凡,与关羽、张飞并称“燕南三士”。在章武三年(223年),刘备去世前,赵云被提升为中护军兼征南将军,并被封为永昌亭侯。此后,他又升迁为镇东将军。刘备驾崩时,赵云掌控禁军,保障了太子刘禅的顺利继位。到建兴七年(229年),赵云病逝,为蜀汉留下了勇敢与忠诚的形象。
二、费祎
在诸葛亮北伐期间,费祎最初留守后方,担任中护军,随后转任司马。当时魏延与杨仪不和,屡次争执,费祎常在两者之间劝解,维护军心。诸葛亮去世后,费祎逐步升任为后军师、尚书令,最终官至大将军,受封成乡侯。执掌蜀汉政权时,费祎与姜维的激进北伐策略不同,他主张休养生息,以增强国力。费祎为人谦虚正直,生活简朴,家中并无多余财富。公元253年,他在一次朝会中被魏国降将郭修(或作郭脩)刺杀身亡。
三、韩浩
韩浩,字元嗣,河内郡人(今河南武陟西南),是东汉末年曹操麾下的重要将领。韩浩与史涣以忠诚和勇猛著称,是曹操最倚重的心腹之一。动荡时期,粮草匮乏,韩浩提出急农屯田的建议,曹操采纳并加以推广,使军粮问题得到缓解,并因此升任护军。后来,韩浩随军攻克柳城,被任命为中护军,并置长史、司马等属官,封万岁亭侯。曹操征伐张鲁时,有人建议留韩浩镇守汉中,但曹操不舍其才,将他召回都城。韩浩去世后,其养子韩荣继承爵位。
四、蒋济
蒋济(?—249年5月18日),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今安徽怀远),是三国时期曹魏的重要官员。他历经曹操、曹丕、曹睿和曹芳四朝,为政清明。魏明帝时,蒋济被任命为中护军,受封关内侯,在政军两方面都有突出贡献。景初年间,他又升任护军将军和散骑常侍。曹芳继位后,蒋济改任领军将军,并受封昌陵亭侯,后又代理太尉之职。正始十年(249年),蒋济随司马懿发动政变,铲除曹爽势力,被晋封都乡侯。当年去世,一说因内疚自责而亡,谥号“景侯”。
五、夏侯玄
夏侯玄是征南大将军夏侯尚之子,也是权臣曹爽的表弟。曹芳即位后,夏侯玄出任散骑常侍及中护军,负责皇宫防卫,后来升为征西将军。他曾与曹爽策划骆谷之役,但战事失利,名声受损。高平陵政变后,夏侯玄被剥夺兵权,转任大鸿胪、太常卿。嘉平六年(254年),中书令李丰与张缉密谋诛杀司马师,拟让夏侯玄执掌大权,事败后被满门抄斩,夏侯玄死时年仅四十六岁。
六、司马师
司马师在曹魏景初年(237年-239年)开始崭露头角,最初为散骑常侍,多次晋升后成为中护军。嘉平元年(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司马师因掌握禁军而发挥了关键作用。司马懿去世后,司马师继续执掌魏国政权。嘉平六年,他废黜魏帝曹芳,改立曹髦,并在次年亲征平定毌丘俭、文钦叛乱。返程途中病逝,享年四十八岁,谥号“忠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