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是一个极具争议的人物。他常被称为“奸雄”,但同时他又是一位敢爱敢恨、心胸果决的真性情人物。对于他看重的人,曹操会竭尽全力去争取,不惜用各种手段将他们收入麾下,并委以重任。像当年的关羽、徐庶,都是他十分渴望得到的人才。而对于他憎恨的人,结局往往极其悲惨。曹操这一生中有两位让他恨之入骨、几乎想要置之死地的人物:一位因早逝而逃过一劫;另一位则在最后归降曹操后反而得到了重用。这两人分别是陶谦和张绣。
第一个是陶谦。当年徐州黄巾起义爆发,朝廷任命陶谦为徐州刺史,负责平定叛乱。陶谦确实有一定的治理才能,在他的治理下,徐州一度呈现出百姓安居、经济富足的景象。虽然他的军事实力不算强,但在当时战火连天的环境中,徐州依然显得较为安稳,因此被周围的诸侯视作一块“肥肉”。曹操自然也对这片富庶之地垂涎三尺。陶谦明白曹操的实力和手段,表面上对他十分恭敬,还刻意示好,企图以此保全自己。
然而,命运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曹操之父曹嵩为避战乱,曾在琅邪隐居,曹操安排部将护送其父回兖州。陶谦为拉近与曹操的关系,便派部将张闿护送,不料张闿却因贪婪谋财害命,将曹嵩杀害。这件事彻底触怒了曹操,他以父仇为由发动大规模进攻徐州。为了泄愤,曹操采取极为残酷的手段,所到之处大肆屠戮,甚至一次将数十万百姓赶入泗水河中淹死,尸体竟堵塞了河道,血腥惨烈至极。自此,曹操几乎夜夜梦中都想着手刃陶谦,以报父仇。
但天意难测,曹操在征讨陶谦途中,陈留太守张邈突然背叛,联合吕布进攻兖州,迫使曹操不得不急忙回师平叛。陶谦因此幸存一时,但他深知曹操的性格——此仇必报,即便自己并非亲手害死曹嵩,也难逃曹操的追杀念头。长期的忧惧使陶谦积郁成疾,不久便病逝。当曹操得知陶谦已死时,心中充满遗憾与愤怒,他恨不能亲手报仇,却只能徒叹奈何。
第二个人便是张绣。张绣是骠骑将军张济的侄子。张济战死后,张绣接管部队,投靠荆州牧刘表,并驻守宛城,成为刘表在北方的重要屏障。曹操南征时,张绣一度选择投降。然而曹操却做出一个极为冒险的决定——纳了张济遗孀邹夫人。这举动激怒了张绣,使其反叛。曹操毫无防备,结果兵败宛城。虽然在典韦拼死掩护下,曹操幸免于难,但他最得力的护将典韦战死,长子曹昂亦惨遭杀害。此仇此恨,让曹操对张绣恨之入骨。
然而,曹操是个能忍能放的人。当时他的首要敌人是强大的袁绍,因此当张绣再次来投降时,曹操强忍心中怒火,表面上毫无芥蒂,甚至牵着张绣的手,热情地与他宴饮。他更进一步联姻,将自己的儿子曹均娶了张绣的女儿,还封张绣为扬武将军,共同抗击袁绍。在官渡之战中,张绣果然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曹操立下赫赫战功。
等到袁绍被彻底击败后,曹操对张绣的恨意再次浮现。他不愿亲自动手,于是暗示儿子曹丕。曹丕当面对张绣说:“你当年杀了我的兄长,如今还有何颜面存于世间?”张绣心中愧疚难当,最终选择自杀。就这样,曹操未曾亲手杀他,却达到了除去仇人的目的。
由此可见,曹操不仅敢爱敢恨,还善于隐藏真实心思,懂得利用大局掩盖个人恩怨。他既能在必要时忍下刻骨之仇,又能在时机成熟时借刀杀人,展现出极高的政治智慧和心机。这也正是曹操“奸雄”之名的另一层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