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直是历史爱好者们热衷讨论的王朝之一。它不仅有“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铁血担当,也没有汉朝那样的外戚专权、唐朝的藩镇割据、宋朝的岁币屈辱,这让大明的历史显得尤为独特而值得称道。这个王朝中有史上唯一一次成功的靖难之役,也有轻而易举的夺门之变,更有臭名昭著的九千岁魏忠贤,以及至情至性的痴情皇帝朱佑樘。种种故事与人物,使明朝成为历代王朝中谈资最为丰富的一个。也正因如此,网络上关于“大明十五帝”的排名层出不穷,今天笔者也来抛砖引玉,供大家参考。
毫无争议的是,排在最前的两位帝王自当属于朱元璋与朱棣。前者以一口铁锅起家,扫荡群雄,驱逐鞑虏,建立了正统无比的开国大业;后者则凭借靖难之役这一史上唯一成功的宗室起兵,夺得皇位。其文治武功可与唐太宗李世民比肩,虽然其孙嘉靖帝为了避讳,将其尊号由“太宗”改为“成祖”,但在历史地位上丝毫不减。
至于第三位,则存在四位竞争者: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成化帝朱见深和孝宗朱佑樘。许多人喜欢把朱瞻基排在第三,部分原因是受电视剧《大明风华》的影响,部分原因则是因为“仁宣之治”的美誉。但细究史实便会发现,他的功绩其实逊色于仁宗和成化帝。
宣德年间,人口与国库存银的增长都不及成化时期。更严重的是,他在位时放弃了交趾。自五代以来,交趾(今越南北部)虽有反复,但始终与中原政权保持紧密关系。永乐年间,朱棣利用陈朝动荡之机出兵安南,再度设郡县统治。然而朱瞻基即位仅四年便全面撤军,从此交趾再未回归中国。此外,他还放弃了内蒙古开平、兴和等卫所,以及黑龙江的奴儿干都司,导致明军退守长城,女真势力借机崛起。与此同时,他叫停了郑和下西洋,并恢复了海禁政策,使得永乐时期短暂的对外开放重新转为保守。这一转变,使明朝从外向扩张走向封闭,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与之相比,成化帝的政绩就显得更为亮眼。他在位期间稳定朝局,发展经济,人口显著增加,并为孝宗留下了八千万两白银的空前国库。他不仅平定了百万流民之乱,妥善解决了困扰多年的流民问题,还在对外战争中取得佳绩:建州之役重创女真,威宁海一战更是长途奔袭、直捣鞑靼王庭,极大震慑了北方。虽然他宠幸年长的万贞儿,引人非议,但这并不影响他作为明君的历史地位,反倒显示出他真性情的一面。至于设立西厂、重用汪直,也不应简单视为专制之举。事实上,汪直在建州之役、威宁海之战中都发挥了关键作用。西厂虽存在五年,但影响远不及后世所夸大。他之所以在史书中声誉不高,更多是因限制文官权力而被抹黑。
仁宗朱高炽虽然在位时间不足一年,但在永乐二十二年间,他实则一直是辅政核心。北平保卫战中,他率两万守军对抗李景隆六十万大军,力挽狂澜。这一战功足以载入史册,其军事才能与沉稳气度都被朱棣高度评价。在历代帝王中,能在弱势局面下取得如此胜利者,几乎绝无仅有。
至于孝宗朱佑樘,则常被过度美化。他的“弘治中兴”其实名不副实。田亩减少近半,人口更是下降千万。尽管宪宗留下了明代最丰盈的国库,孝宗却在二十年间几乎耗尽,以至于武宗继位时连葬礼费用都不足。他治下流民蜂起,国库空虚,实情远非“盛世”。孝宗对文官过于宽纵,使他们权力膨胀,却缺乏责任担当,导致卫所制度迅速瓦解。他还丢掉了战略要地河套,这一失误更是严重。所谓的“节俭皇帝”,其实也是史官在粉饰。
综合考量,笔者认为排名应为:宪宗第三,仁宗第四,宣宗第五,孝宗第六。后续的景泰帝与隆庆帝虽然个人才能有限,但都依靠贤臣改革与守成,亦可进入前列。至于嘉靖、正德、万历、天启、崇祯等人,各有功过,不再赘述。最终,大明十五帝的排名为:朱元璋、朱棣、宪宗、仁宗、宣宗、孝宗、景泰、隆庆、嘉靖、正德、万历、天启、光宗、崇祯、英宗(堡宗)。
这一排名自然见仁见智,但也能折射出明朝由盛转衰的轨迹,以及帝王个人能力与国家命运之间的紧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