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尤其是在三国这个风云激荡的时代。魏、蜀、吴三国表面上各自对抗,但内部同样派系林立,互相牵制,内耗不止。就蜀汉而言,主要可以分为四大派系:刘备早期旧臣所组成的元老派、荆州派、益州派以及较为特殊的东州派。相比其他派系,东州派的起源颇为独特,他们既不像益州派那样依托于本地士族,也不似荆州派那样主要来自某个区域,而是与刘焉所组建的“东州兵”紧密相关。
东州派的根源要追溯到东汉末年。当时中原大乱,三辅、豫州、南阳等地的百姓为避战乱纷纷涌入益州。刘焉入蜀后,依托这些外来人口组建了东州兵。随着时间推移,这股势力逐渐演变为蜀汉内部一股不可忽视的派系——东州派。作为蜀汉仅次于荆州派的重要势力,东州派的成员中不乏重量级人物。
一、李严
李严,字正方,南阳人,后改名李平。他是刘备晚年托孤时的重要重臣之一,地位仅次于诸葛亮。公元230年,刘禅任命其为骠骑将军,权势达到顶峰。然而李严并不满足于现状,公元231年北伐时因运粮迟滞,反而推责于诸葛亮,使北伐被迫中止。事后他被削去官爵,流放至梓潼,最终在诸葛亮去世后愤懑而亡。李严的失势,也标志着东州派在蜀汉的整体走向衰落。
二、法正
法正,字孝直,扶风郡人。他早年避乱入益州,却对刘璋不满,后在出使荆州时投靠刘备。他的归附直接削弱了刘璋的根基。刘备入蜀成功后,法正屡献奇谋,帮助刘备夺取汉中,并策划斩杀曹操大将夏侯渊。公元219年刘备称汉中王时,法正位至尚书令、护军将军,地位显赫。可惜翌年早逝,年仅四十五岁。刘备痛哭不已,赐谥号“翼侯”,成为刘备时期唯一获谥号的大臣。
三、孟达
孟达,字子度,本来自扶风,与法正同乡。起初随法正南下投刘璋,后在益州之战中降刘备。汉中之战后,他与刘封攻下上庸。然而因未救援关羽而触怒刘备,遂投魏。虽一度受魏国重用,但其心思摇摆,后欲再度投蜀,最终在228年被司马懿击杀,结局颇为唏嘘。
四、许靖
许靖,字文休,汝南人。他与堂弟许劭以品评人物闻名。入蜀后历任巴郡、广汉、蜀郡太守。刘备攻成都时,他甚至企图逃走,被刘璋逮获。刘备平定益州后,在法正的建议下仍加以任用。刘备称帝后,许靖官至司徒,地位堪比三公,但并无实权。公元222年去世,算是东州派中地位显赫却影响有限的一员。
五、陈祗
陈祗,字奉宗,汝南人,是许靖外孙。早年受费祎赏识,后担任侍中,并逐渐受到刘禅宠信,最终权势极盛,甚至一度压过姜维。他支持北伐,却与宦官黄皓暗通,助长了宦官干政。公元258年去世,追谥“忠侯”。
六、吴懿
吴懿,字子远,兖州陈留人,乃蜀汉穆皇后之兄。早年追随刘焉,后归附刘备,屡立战功,尤其在北伐中屡破魏军,官至车骑将军、雍州刺史,地位显赫。公元237年去世。
七、吴班
吴班,字元雄,陈留人,与吴懿同族。刘备伐吴时随军,后又随诸葛亮北伐曹魏。公元231年一役中大破司马懿,官至骠骑将军,封绵竹侯。因其家族与皇室有亲缘,在蜀汉将领中声望极高。
综上,东州派虽出身复杂,却凭借东州兵的势力与刘备的重用,逐渐在蜀汉内部形成第二大派系。其成员中既有如法正般的智谋之士,也有李严、吴懿这样的重臣武将。他们在蜀汉的兴衰史中占据了不可忽视的位置,而他们的命运沉浮,也折射出蜀汉内部政治斗争的复杂与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