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先贤抗战故事
烽火实业路 赤胆报国心
杨扶青:(1891-1978),河北乐亭人。1953年参加民建,曾任第二届民建中央委员。曾任昌黎新中罐头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重庆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副总干事。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政务院参事室参事、水产部副部长,河北省水产局局长,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届河北省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37年7月7 日,一声枪响划破了卢沟桥的宁静, 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战火熊熊燃起,迅速蔓延至河北大地。一时间,河北地区陷入了血雨腥风之中。日军的铁蹄无情地践踏这片土地,所到之处,村庄被战火吞噬,城镇化为废墟。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无数仁人志士挺身而出,杨扶青就是其中之一,他怀揣着一 颗炽热的爱国之心,用自己的力量,为这片土地的解放和民族的尊严而战,在黑暗的岁月中闪耀着希望与勇气的光芒,照亮人们前行的道路。
留洋归来,心怀救国宏志
杨扶青自幼聪慧,勤奋好学,1917年获得官费留学的机会,前往日本深造,与李峰、童冠贤、黄开山、马洗凡等人共同创办了新中学会,以“联络感情、砥砺品行、阐明学术、运用科学方法刷新中国”为宗旨,实现实业救国的理想。周恩来也是新中学会的会员之一,杨扶青与他结下深厚友谊。1920年,杨扶青学成回国后,在昌黎县招募股金20多万元,以新中学会的名字命名创办了新中罐头食品股份有限公司。1924 年,他资助并掩护李大钊北上,率团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1927年,李大钊被捕后,杨扶青设法营救,李大钊牺牲后,他不顾危险去北平帮助料理后事。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占领东北,为了企业不被日本人利用,杨扶青将机器设备迁至北平,并接办了由熊希龄创办的香山慈幼院附设的慈型机器厂。抗战期间,慈型厂成为了北平与解放区、西南大后方的联系点。
战火纷飞,坚守实业救亡
七七事变后,日军的飞机从昌黎上空呼啸而过,投下的炸弹如雨点般落下,爆炸声震耳欲聋,整个县城笼罩在一片硝烟之中。新中罐头公司的厂房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杨扶青心急如焚。他深知,新中罐头公司不仅是一家企业,更是为抗战提供物资支持的重要力量,于是他召集公司的骨干员工,紧急商讨应对之策。
由于日军的封锁,原材料的供应变得异常困难。水果、肉类等主要食材的采购渠道被切断,价格也大幅上涨。运输也成了大问题,公路被日军控制,铁路时常遭到破坏,货物难以运出。杨扶青亲自带领员工,四处寻找原材料供应商。他们穿越重重封锁线,与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户和小商贩建立联系,艰难地采购到了一些急需的物资。为了解决运输问题,杨扶青组织员工改装了几辆卡车,在夜晚偷偷行驶,避开日军的巡逻队,将生产出来的罐头运往前线指定地点。
除了供应抗日前线,新中罐头公司还积极参与当地的抗日救亡活动。杨扶青组织员工成立了抗日宣传队,他们走上街头,向民众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激发大家的爱国热情。在杨扶青的带领下,新中罐头公司在战火中顽强地生存了下来,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事迹,激励着无数人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座精神丰碑。
暗中相助,传递希望火种
杨扶青不仅通过实业为抗战提供物资支持,还利用自己的企业,暗中为共产党提供帮助,成为了传递希望火种的关键人物。
位于北平的慈型机器厂,表面上是一家生产各类铁工金属制品的工厂,而实际上却是北平与解放区、西南大后方的秘密联络点。1941年,杨扶青接到一个紧急任务:需要护送一位重要的共产党干部前往解放区。这位干部名叫李明,是共产党在北平的地下工作者,由于身份暴露,处境十分危险。党组织决定让他尽快转移到解放区。杨扶青深知此次任务的危险性,但他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决然地接受了任务并精心策划了护送方案。首先,他以采购原材料的名义,租来了一辆隐蔽性较好的卡车,并对卡车进行了改装,在车厢底部打造了一个暗格,足以容纳一个人藏身。接着他让李明乔装打扮成工厂的工人,穿着破旧的工作服,脸上涂抹着油污,混在一群工人中间。等到夜深人静时,杨扶青亲自带领李明等人,悄悄来到卡车旁。李明小心翼翼地钻进了车厢底部的暗格,杨扶青盖上暗格,又在上面铺上了一些杂物,将暗格伪装得严严实实。
车队缓缓驶出工厂,朝着解放区的方向进发。一路上,他时刻警惕着周围的动静。车队行驶到一个日军关卡时,被几名日军士兵拦住了去路。杨扶青镇定自若地走下车,神色如常地递上早已准备好的通行证。日军军官围着卡车转了几圈,用刺刀随意地挑开车厢里的杂物。杨扶青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但他依然保持着镇定,表面上若无其 事地与日军军官交谈。日军军官检查后没有发现什么异常,挥手放行。杨扶青松了一口气,回到车上继续前进。经过几个小时的艰难跋涉,车队终于安全抵达了解放区的边界。看着李明远走的身影,他知道自己又为抗战事业做了一件 有意义的事情。
在抗战的烽火岁月里,杨扶青以实业为武器,为抗战提供物资支持;以企业为掩护,传递情报,护送革命同志。他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民建人。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传承和弘扬民建先贤的爱国精神和责任感。要以杨扶青等民建先贤为榜样,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拼搏,勇于创新,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来源:中国民主建国会
民建先贤抗战故事烽火实业路 赤胆报国心杨扶青:(1891-1978),河北乐亭人。1953年参加民建,曾任第二届民建中央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