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时光已经流逝了四千多年,古代中华大地上那场浩大的洪水,依然深深刻在后代人们的记忆中,成为了一个永恒的故事。随着岁月的推移,关于这场灾难的记载逐渐被神话化,神与魔的色彩也渐渐染上其间。然而,不论这些传说如何夸张虚构,禹在治理水灾过程中的领导地位,毫无疑问地被历史铭记。至今关于夏朝的创立者是禹还是启的问题仍然存在争议,但从尧、舜、禹三位帝王的“禅让制”到最终禹的儿子启继承帝位,父子之间的“世袭制”完成了历史的转变。禹的权威与地位,源自他成功治理水患的丰功伟业。而他具体是在何地以及如何进行治水,至今依然没有统一的结论。
在禹主持治水之前,禹的父亲鲧曾尝试过治理洪水,然而他的方法并未取得实质性的成功。鲧的治水策略是“堵”,他在河岸建立堤坝,试图阻挡洪水的蔓延。虽然这些堤坝在短期内能起到阻挡水流的作用,但河水的上涨并未得到有效控制,反而逐渐积聚并导致更为严重的泛滥。鲧的治水失败,最终导致他被舜帝处决。鲧是崇部落的首领,历史上他有时被称为“崇伯鲧”。经过九年的努力,鲧未能成功地控制黄河洪水,最终治水失败。而在他死后,舜帝将治水的重任交给了他的儿子——禹。
禹接手父亲的治水任务时,采取了不同于鲧的策略,他推崇的是“疏”。与鲧的堵截不同,禹采取的是疏导水流的方式,注重通过引导和疏通来解决水患。黄河流域地势复杂,特别是在黄河流出晋陕后,由于缺乏自然山脉的阻挡,黄河的下游河道变得极为不稳定。这使得黄河有时会偏向北流,有时则向南流。最终黄河选择了中线流向,这一改变至今依然是一个谜。
有记载提到,禹成功治理水患后,还曾“封泰山,禅会稽”。这一记载表明,禹曾在治水后亲自巡视并确认水患的解决。因此,有学者推测,黄河曾出现过“夺淮入海”的局面,也就是黄河流向偏向了淮河。如此一来,黄淮平原常年遭遇水灾。大禹受命,前往东南地区,开展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拯救了水灾严重的地区。如果这一推测成立,那么禹在改变黄河水流的方向时,实际是在北线和南线之间选择了一个新的河道,这一改变至今仍被称作“禹河故道”。要完成这一改变,禹必须完成两项重大任务:一是将黄河的支流与海河的某条支流连接起来,二是封堵黄河与淮河的汇合处。这样的大规模工程,无疑需要巨大的力量与智慧,而在石器时代的古代部落,是否能够承受如此庞大的工程量,依旧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另一种可能性是,造成东南地区水患的罪魁祸首并非黄河本身,而是黄河的支流——伊水。伊水与洛水在洛阳盆地交汇形成伊洛河,伊水的上游经过伊川盆地,伊川与洛阳盆地之间被熊耳山与嵩山所隔。而这两座山脉的结合部,正是著名的龙门,龙门石窟便位于此地。传说中,大禹曾在龙门一带治理水患,十分有可能就是在这个区域。值得注意的是,龙门在古代还有一个名称,叫做“伊阙”,从工程学的角度来看,这个名字的背后隐藏着治水的玄机。
在古文中,“阙”与“缺”是同义词,伊阙的“阙”字其实指的是伊水上一个“缺口”。这个缺口位于熊耳山与嵩山的接壤处。伊水从伊川盆地流经伊阙,进入洛阳盆地。如果这个位置被泥沙堵塞,水流就会在伊川盆地汇聚成湖。而在当时,全球范围内都正遭遇着极其严重的洪水灾害。伊水一旦被堵塞,水流就会向东南方向漫溢,最终通过汝水流入淮河,导致黄淮平原大规模的洪灾。
对于大禹而言,治理水患的关键就是清理这个“缺口”处的泥沙。只有将这些泥沙清除,伊水才能顺畅地流向下游,最终汇入黄河,而淮河的负担也能得到缓解。事实上,这可能正是禹“以疏为主”的治水方法的真实解读。清理泥沙的难度远低于凿山开渠,因此大禹的治水手段更加灵活和务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