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当时掌握着曹魏实权的司马昭果断调集了18万大军,揭开了魏灭蜀之战的序幕。在这场赫赫战役中,司马昭选择了三位能干的将领进行指挥,邓艾和诸葛绪各自带领约3万兵马,而主力10多万则由钟会统帅。这意味着在整体战力布局上,钟会成了魏灭蜀之战的主将。由此引发了一个疑问:尽管邓艾的官职比钟会高,司马昭为何还是将主力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了钟会?
首先,钟会的出身背景与邓艾大相径庭。钟会出自名门望族,而邓艾则是出身于平民家庭。邓艾幼年时一直为农民放牛,显然在封建社会中,他的身份遭到了轻视。在曹魏,九品中正制的实施使得邓艾难以获得重用。若非后来有幸被司马懿发现并提拔,这位出色的将才可能在历史的舞台上黯然失色。而钟会则来自于声望显赫的颍川钟氏,他的父亲钟繇在曹魏曾任太尉、太傅等高官,地位与司马昭之父司马懿相当。正是这一显赫的家世令司马昭对钟会的任用变得更加稳妥,没有引发朝堂上的质疑。
再者,钟会在司马懿家族中的效力历程,使他成为了司马昭的心腹。曾在司马师征讨毌丘俭的战役中,钟会极具智慧地负责出谋划策。司马师去世后,钟会又为司马昭献出了宝贵的策略,成功阻止了曹魏皇帝曹髦的夺权阴谋。在平定诸葛诞之乱时,钟会展现出令人惊叹的谋略,甚至被誉为现代的张良。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他的官职逐渐提升,成为司隶校尉,参与朝廷的重要事务,不乏提出杀害名士嵇康的策略。相比之下,尽管邓艾得到过司马懿的提拔,但他与司马昭之间的关系并不亲密,信任程度远不及钟会。
此外,邓艾对伐蜀计划持反对态度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景元年间,钟会坚定支持了司马昭的灭蜀计划,获得镇西将军的职位,负责主持伐蜀事宜。与之相对,邓艾在这个关键时刻则表达出对灭蜀时机的不满,认为还未成熟,这一看法得到了不少朝廷官员的赞同。由于钟会对司马昭的全力支持,使他获得了统帅主力的机会,当然也加深了他与司马昭之间的信任。
最后,邓艾的赫赫战功无疑使他成为威胁其职位的关键人物。自公元243年转任南安(今甘肃陇西东南)太守后,邓艾开始积极参与抵御蜀汉北伐的多场战斗。凭藉着出色的表现,他的官职被逐步提升,最终成为掌控曹魏西线军队的征西将军。由此可见,邓艾的卓越军事才能与勇猛表现,使他在权力游戏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继续担任主帅必然会令司马昭心生忌惮。通过这些多种因素的综合考虑,司马昭最终选择了钟会作为这场重大战役的统帅,留下了历史深刻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