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发布推出 栏目,依托大理州政协珍贵史料《大理抗战》,带您走进时光深处。我们不再宏大叙事,而是俯身拾取那些浸透血泪的个体记忆、震撼人心的历史细节、遗存至今的时空印记——它们是民众筑路时磨破手掌的血痕,是机场抢修者面对轰炸的坚毅目光,是遗址上无声诉说的弹孔与基石……
今天
我们走进
抗日民族英雄周保中
洱海边上的白族少年
1902年,周保中出生在美丽的洱海边,雄伟的苍山下湾桥村。周保中全家七口人,仅有七八亩薄田,艰难维生。父母吃了一辈子没文化的苦,便将周保中送进私塾读书,之后,周保中又相继考入高小和初中。读到初中二年级,家乡惨遭兵匪劫难,周保中被迫辍学。在苍山脚下,他一边放牛,一边仰望天空,他看到雄鹰自由盘旋于蓝天之上,也渴望横空万里,自由翱翔。劳动之余,他更加勤奋地读书、练字,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能走出农村,改变命运。
绘画作品:青年周保中离家从军
1917年春节前夕,村里一位有钱人家的少爷看到擅长书法的周保中给乡亲们写春联,得到乡亲们的称赞,很嫉妒。为了奚落周保中,那位少爷在村里的大榕树上,贴出一副对联:“富贵全由命定,穷相原是天生。”早就对为富不仁者十分痛恨的周保中也回敬了一副:“再穷无非讨口,不死定要出头。”从此“定要出头”这四个大字印刻在少年周保中的脑海中,成为激励他发奋图强的原动力。
同年2月,周保中告别亲人,远离家乡毅然从军,参加了“靖国护法”战争。5年后,进入云南陆军讲武学校第十七期工兵科学习。他南征北战,屡建战功。
白山黑水间的铁血将军
1932年10月,在东北领导抗日的周保中出任抗日救国军前方总指挥,先后指挥了二次、三次攻打宁安县城,全歼日伪军守敌,击毙日军小岛少佐,缴获大批弹药武器。战斗中,周保中左腿部负伤仍继续指挥作战。率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冲进县城,消灭了部分守城日军,并炸毁日军的火药库。
周保中将军抗日游击日记
战斗结束后,因为子弹已穿入腿骨,急需动手术。同志劝他:“这里没有医生,也没有药品和器械,无法取出子弹,最好还是送你去省城的大医院吧。”周保中摇了摇头,斩钉截铁地说:“不是要做手术吗!那就干脆点,用刀子挖,拿钳子夹,我受得了。”为他做手术的战士硬是用刀子、钳子将弹头从腿骨中取了出来。10余天后,救国军再次组织攻打宁安县城。周保中腿伤未愈,再上战场。他重伤不下火线、刮骨取弹的事迹,很快在救国军中传开,这个喝过洋墨水的南方人是个令人敬佩的“东北硬汉”。
1934年3月至5月,周保中指挥同盟军采取游击战的方式与敌人展开了顽强的斗争,先后收缴了宁安新官地、大荒地、上马莲河等地的反动武装和伪军的枪械,并将他们打散,摧毁日军依赖的地方反动基础,日军威风大减。同盟军的影响力则不断扩大,被群众誉为“铁军”。
永远的白子将军
1950年2月,周保中同志根据党中央的决定,回到云南省工作。他以高度的革命热情,夜以继日地工作着,在肃清残匪,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文化教育事业,反霸减租,抗美援朝等方面,作出了显著的业绩。他说:“个人的功绩离不开党的教育和人民的支持,要写的恰恰是人民和先烈们的英雄业绩,至于自己的功劳那是微不足道的。”
1949年4月下旬,周保中、王一知与女儿周伟于北平颐和园。
他的女儿周伟回忆父亲时说道:“从记事起,我就觉得父亲非常爱我但又十分严格。由于战争原因,我从小就过集体生活,长大了才生活在父亲身边。虽然父亲只有我一个女儿,但在吃的、穿的方面从不娇惯,还不许妈妈惯我。记得1950年底,我随军南下到云南时,穿的马裤是妈妈用部队发的战利品改制的,布质很差,先是蓝黑色,后来渐渐变成灰红色 最后变成灰白色了。这条马裤补了又补,一直穿到1954年离开重庆。”
长期的战争生活,以及忘我地工作,让周保中身体不堪重负。1953年夏,严重的心脏病让周保中连端起一杯水的力气也没有了,他不得不服从党组织的决定进行疗养。在病榻上,周保中以顽强的毅力,先后完成了《东北的抗日游击运动和东北抗日联军》《东北人民抗日游击战争概况》《忆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编著,并饱含深情地撰写了杨靖宇、赵一曼、八女投江等抗日英雄的文章,为后人留下了东北抗日联军史研究的重要史料。
1964年2月22日,周保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燃尽了最后一丝光亮,终年62岁。
“弹起三弦心潮涌
歌唱将军周保中
苍山洱海风光美
好山好水育英雄
……”
多年之后
原创歌曲《歌唱周保中》
在他的故居唱响
家乡人民激情的演唱
满满都是对他的爱戴与尊敬
让我们汇聚历史的点滴
铭记那段壮烈篇章
共同守护这份属于大理
亦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记忆
为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而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