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丰,字元皓,钜鹿郡人,是东汉末年一位有名的谋士。他自幼聪颖好学,才华横溢,且在当地极具声望。起初曾入朝为官,但因看不惯宦官专权与朝政腐败,毅然辞官返乡。后来韩馥任冀州牧时,田丰出仕于其麾下,可惜因性格刚直、不善逢迎而不得重用。韩馥被袁绍赶走后,袁绍却极为器重田丰,不仅以谦辞厚礼相邀,还奉上丰厚礼物。田丰念及汉室多难,怀有匡扶天下之志,遂答应出山,辅佐袁绍。
袁绍其人出身于“四世三公”的门阀世家,祖上显赫,门生故吏遍布朝野,凭借这一巨大的家族背景,他在群雄并起的时代迅速崛起。然而就其个人而言,资质平平,缺乏果断,性格又多疑心胸狭窄。《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他“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可谓一针见血。若在太平年代,袁绍凭借家世也能稳步高升,但在乱世中,他的弱点注定使其无法与真正的英雄抗衡。
在曹操迎汉献帝至许昌、以天子号令诸侯之前,袁绍本有机会先行一步。当时谋士郭图便建议将献帝迎至邺城,以掌握名分与大义,但袁绍顾虑重重,担心天子在侧会束缚自己的行动,遂错失良机。及至曹操成功“挟天子以令诸侯”,袁绍才后悔莫及,甚至再欲迎帝,但曹操岂肯轻易放手?此事正应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后来,袁绍凭借冀、幽、并、青四州之地,坐拥十余万大军,成为当时最强大的诸侯之一,而曹操正是他统一天下的最大障碍。就在这时,刘备于沛城叛曹,并击败曹军。曹操不得已亲率主力征讨刘备,致许昌空虚。田丰洞察先机,急谏袁绍立刻出兵袭许昌,以断曹操后路,“兵以几动”,一举可定天下,更可掌握天子号令。但袁绍竟因小儿子生病而推迟军务,不仅错失良机,还因田丰拍案而怒,从此渐渐疏远他。
等曹操击败刘备,许昌再度稳固后,袁绍方才仓促发兵十万,欲与曹操决战。田丰竭力劝阻,指出曹操虽兵力不多,却精于用兵;袁绍虽占地广兵多,但若贸然决战,恐遭惨败。田丰建议凭借黄河、太行天险,持久消耗曹军,以大制小,三年内必能拖垮曹操。然而袁绍自视甚高,拒绝采纳。他不愿承认自己不及曹操,更无法接受“持久战”的提议。田丰忧心国运,坚持强谏,反被袁绍以扰乱军心之罪下狱。
果不其然,官渡之战中袁绍全军覆没,十万大军仅余数百残兵。败逃之时,士卒们无不感叹:“若田丰在,我们怎会落得此下场?”袁绍羞愧难当,本已愧对田丰,逢纪却挑拨离间,说田丰得知袁绍败绩后幸灾乐祸。袁绍狭隘之心顿起,遂生杀意。
狱中有人劝田丰,认为此时正是他被重新启用的机会。田丰却笑言:“袁绍外宽内忌,若他得胜,或许心情畅快能将我放出;如今大败,必然迁怒于我。我恐怕难逃一死。”果然,袁绍带着残兵回到冀州后,羞愧愤恨交加,说道:“不听田丰之言,果然被他耻笑。”遂下令处死田丰。
田丰之死,正是袁绍性格弱点的集中体现。他有良将贤臣而不能用,最终错失良机,反因忌恨将其杀害。这不仅葬送了田丰的才华,也注定了袁绍败亡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