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顺的故事,似乎像极了古龙小说中的阿飞,外表平凡,却隐藏着惊人的能力。他如同小说中的主角,出道便是巅峰,第一次登场便带着王者的气场。尽管史料中关于高顺的记载稀少,甚至连他的出生地都没被提及,但从他长时间在吕布麾下任职以及所带领的精锐部队“陷阵营”来看,可以推测他是一位来自西北的汉子。
高顺是那种典型的人狠话不多的类型,拥有一种天生的杀气——他不喜欢多说废话,刀出鞘就必定见血。他曾是吕布的重要将领,凭借其为人正直、威严,且不饮酒、不受馈赠、寡言少语的特点,赢得了士兵的尊敬。在吕布的军队中,他指挥着名为“陷阵营”的部队,这支部队虽然规模不大,仅有七百余人,但其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被誉为王牌中的王牌,堪称是当时的特种部队。
高顺第一次为历史所知是在建安元年(196年)。虽然他的前期战绩并未详细记载,但从吕布的种种履历推测,高顺和他的陷阵营无疑是非常能打的。吕布曾游走于东南西北,多次辗转各地,几乎横扫整个中国的战场,而高顺和他的陷阵营总是能够维持其精锐状态,确保吕布军队的战力不减。这种长期保持高效作战状态,实属不易。
吕布早期并未经历过多少硬仗,但他在李傕、郭汜反攻长安时,与这些西北军的内讧之中偶尔也与郭汜发生冲突,胜负不明。后来,吕布流落江湖,几度投靠袁术、袁绍等人,但始终未能得到安稳的庇护。直到陈留太守张邈伸出援手,吕布才得以为一段时间的雇佣兵,这一阶段他带领的部队展现了非凡的作战能力。
然而,吕布身为一名极具个人魅力的将领,始终无法改变自己的本性。他的任性、易怒以及对下属的失信,最终导致了他和高顺之间的裂痕。高顺曾多次劝谏吕布,要学会笼络人心,讲究武德,而不是任性妄为。吕布并未听从高顺的劝告,反而在高顺平定郝萌叛乱之后,削弱了高顺的兵权,并将“陷阵营”交给了亲戚魏续。这一举动显然未能得到预期的效果,魏续的无能让吕布最终不得不把陷阵营交还给高顺。
建安二年,吕布因与臧霸发生冲突而打算征讨莒城,高顺再次出面劝阻他,不要以如此粗暴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毕竟吕布已经有了自己的地位,若再以抢劫的方式强夺他物,实则有失身份。但吕布依旧没有听从高顺的意见,最终的结果证明他并未取得预期的胜利,反而让自己陷入更深的困境。
建安三年,吕布与刘备再度发生冲突。此时,高顺带领“陷阵营”与张辽一同出征,成功击败刘备军并俘虏了刘备的妻儿,这一战再次证明了高顺的实力。但有人也指出,这场战役并不完全代表高顺的个人能力,而是因为刘备当时的实力过于薄弱。然而,无论如何,高顺凭借其卓越的指挥能力,获得了众人的尊敬。
然而,吕布最终的失败并不仅仅是因为战场上的失误,更多的原因在于他背后的政治博弈。在面对曹操的东征时,吕布的部队发生了叛变,最终他被迫投降曹操。此时,吕布、陈宫、张辽、高顺等四位大将的命运各异。吕布求饶,但最终还是死于曹操之手;陈宫自愿赴死,保全了家人;张辽痛骂曹操,但最终保全了性命;而高顺则一言不发,最终被曹操杀害。
高顺的一生并不充满戏剧性,但在他有限的历史舞台上,他的忠诚和勇气足以成为一个值得尊敬的英雄。他可能不像张辽那样在曹操麾下屡创佳绩,但他与张辽的实力相当,如果给他更多的机会和支持,他也许能达到相同的高度。
历史往往充满遗憾,因为它无法设想如果的情形。高顺的死并非偶然,而是因为他忠诚、直接、不善言辞的性格,这让他在乱世中难以为自己争取到更大的生存空间。与吕布、陈宫等人相比,高顺更像是一个忠诚的士兵,他的死并非因为缺乏能力,而是因为他过于简单、直接,不善于玩弄权谋,最终未能在复杂的政治博弈中活下来。
总的来说,高顺的死提醒我们,忠诚虽然是一个美德,但在那个政治复杂、尔虞我诈的时代,若没有强大的人脉和运气,忠诚有时也会成为致命的软肋。他的故事,也是那个时代许多忠良之士命运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