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吴国尽管不是最强的国家,但它却是存在时间最长的国家,直到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派遣大军才最终消灭了东吴。然而,早在公元263年,司马昭就已经成功消灭了蜀汉。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司马昭在灭掉蜀汉后,为什么没有立刻进攻东吴呢?
一
首先,蜀汉灭亡后,益州发生了钟会之乱,拖延了司马氏进攻东吴的计划。公元263年,司马昭决定发动战争,派遣钟会、邓艾和诸葛绪三路大军进攻蜀汉。面对曹魏强大的进攻,蜀汉的姜维和廖化率领军队以剑阁险道抵挡魏军的进攻,双方一度僵持。然而,邓艾机敏地绕道阴平,成功突破蜀汉防线,并在绵竹大破诸葛瞻,直逼成都。最终,蜀汉后主刘禅在谯周等人的劝说下决定投降,蜀汉正式灭亡。尽管这场战争迅速结束,但司马昭并未立即向东吴发起进攻。因为,随着蜀汉的灭亡,魏国的功臣们开始出现内讧。钟会在司马昭面前诬陷了邓艾,并成功将其囚禁。而钟会则在益州掌握了十多万魏军,接着姜维趁乱劝说钟会自立为王,并暗中策划恢复蜀国。两人甚至在成都策划兵变,但最终因为魏国将士的反抗而失败。钟会和姜维在兵变中双双死于乱军之中,这给司马昭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让他不得不放缓进攻东吴的计划。
二
其次,司马昭的战略重点转向了稳定曹魏内部。公元265年,魏元帝曹奂因中风去世,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继承了其相国职位及晋王爵位。同年,司马炎逼魏元帝禅让,建立了晋朝,定国号为晋,并改元泰始,史称西晋。司马炎登基后,立即开始着手整顿朝政,封赏功臣,册封宗室,恢复旧制,建立稳固的权力结构。西晋的建立需要时间来消化和整顿曹魏的残余势力,同时还要应对蜀汉遗留的势力。司马炎意识到,若不先稳住内部,贸然进攻东吴可能会导致晋朝陷入两面夹击的困境。因此,尽管东吴仍然存在,司马昭还是将注意力集中在稳固自己的政权上。
三
再者,西北地区的秦凉之变迫使西晋将大量精兵调往平定叛乱。晋泰始四年(268年),河西、陇西地区连年大旱,民众疾苦。为了平息当地的动乱,司马炎派遣悍将胡烈前往镇守。然而,胡烈采取了强硬的措施,激化了当地百姓的矛盾,并失去了与羌族和鲜卑族的合作。公元270年,鲜卑部落首领秃发树机能发动了反叛,直接挑战晋朝的统治。晋朝多次派兵讨伐,但均遭遇惨败,直到公元279年才成功击杀秃发树机能,平定了凉州地区。正是因为这场长达十年的叛乱,西晋未能及时投入对东吴的征讨。若没有秦凉之变,西晋可能会提前发起灭吴战争。
四
最后,司马昭决定先消灭蜀汉而非东吴,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东吴拥有难以攻克的水路防线。与蜀汉的山川险要不同,东吴的长江天险使得水师成为关键。蜀汉虽有山川防守,但魏军的步兵和骑兵可以克服,而东吴的水军则成为难以逾越的屏障。为了确保能顺利进攻,司马昭不得不先解决内政问题,再着手整备水军。因此,消灭蜀汉成了他的优先事项。
综上所述,尽管司马昭有足够的理由进攻东吴,但由于内外因素的制约,西晋选择了优先稳定政权,解决叛乱,再逐步实施对东吴的征讨计划。这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政治与军事考量,使得东吴在三国的历史长河中得以延续,直到280年才最终灭亡。